南瓜提梁
曼生十八式之一
【壶铭】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落款】曼生铭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释义】第一,出自苏东坡原诗句。讲的是书法家米芾冒热送来门冬饮子,然后苏东坡午睡之后亲自煎茶的情境。
第二,相传陈曼生忆昔年苏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得此南瓜提梁壶式,气势超凡,繁简得体,造型独特。
1
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陈曼生是第一个参与制作紫砂壶的文人士大夫,紫砂壶风格为之大变,装饰手法改以刻划为主,书法、绘画、篆刻并用。便于饰刻的几何形体造型跃紫砂的为主流,因为几何形体造型,壶体光洁,线条简练,光素的开阔的壶面更适宜于书法、绘画的表现。
陈曼生主导的紫砂中兴,一扫清初来注重妍巧华丽的娇饰风气,使紫砂壶的形制转向典雅古朴。这种经过文人洗礼的紫砂壶,带有浓郁的书卷气、金石气味,使得紫砂彻底摆脱了市井用器的身份,升格为高雅的艺术品。
曼生壶往往具有四方面的内容:一,监制人,即出钱定壶者的图章或提名;二,诗词铭文;三,铭文书刻人的题名;四,制壶人的图章。少数的壶既有铭文,又有画面。
▲南瓜提梁
南瓜提梁是曼生十八式当中为数不多的提梁壶,陈曼生作为文人士大夫,他对苏东坡是十分崇拜的。
话说有一年冬天在陈曼生的生日聚会上,曼生与朋友喝茶吟诗,期间友人谈及东坡名句:“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曼生突然想到当年东坡煎茶并非端着壶,而是提着壶,因此决定设计一把提梁壶像自己的偶像致敬。
于是他当晚便一直在绘制草图,但修改多次都不满意,天亮时分侍女送来南瓜羹,一下激发了曼生的灵感,索性以南瓜为壶身,设计出了这把南瓜提梁壶。
▲南瓜提梁设计图纸
南瓜提梁壶
曼生南瓜提梁严格来讲是一把光器,而非传统的花器。在花器当中,如果加上一个提梁也可以称作南瓜提梁。但是两者其实形态差异很大,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壶制成后,曼生照例在上面刻下两句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这两句铭文来自苏东坡的一首诗。这首诗叫《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全诗如下:
一枕清风直万钱,
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
知是东坡手自煎。
这首诗看似普通,但在苏东坡一生当中的意义确实十分重大,因为这可以说是苏东坡的绝笔诗。
此话怎讲?原来当时是宋徽宗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于是苏轼从海南贬谪之地归来,大书画家米芾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之间有师徒之情,年轻的时候苏东坡曾在书法上指点过米芾。
2
南瓜提梁典故
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 南瓜提梁壶式。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若愿与我们成为朋友可加微信,验证暗号:壶友
微信号: 6677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