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双方的矛盾也时有发生。随着业主自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物业服务透明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收费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在不少社区里探索出更加多样的物业收费方式。
近期,广州一小区尝试引入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实现物业费收支透明,避免因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不匹配引发的纠纷。同期,重庆一小区则尝试引入“弹性定价”模式,让业主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掌握物业服务选择权和定价权。
当前物业行业已进入价值重构与服务升级的关键阶段。上述两种物业管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业主对透明化服务的需求,有助于在价格与服务质量方面实现平衡,推动质价相符。
为了破解物管行业近年来出现的收费难、服务差等问题,各方都在持续探索破局之法。广州华南新城小区拥有2万多常住人口,历史约20年,过去采用包干制物业模式,导致设施设备老化、服务质量下滑、物业收费不透明等情况。该小区决定试水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加强对物业费和小区公共收益等资金的监管,使业主对资金去向有所知情。
在信托制模式下,业主缴纳的物业费与公共收益归全体业主共有,所有资金存入指定的信托账户,物业企业仅作为受托人管理资金,提供服务而不直接管理资金。业主可以通过专项监管账户随时查看每一笔费用的支出情况,每笔开支需经过业主提前确认且可追溯,实现财务透明。
早在2019年,成都市武侯区有12个居民小区率先开启了信托制试点。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表示,信托制实施后,物业费收缴率显著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也大幅提升,目前北京、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都在试点推行,部分小区的物业费缴纳率甚至达到100%。
面对业主的压力,一些物管企业也开始变革与探索。万科物业推出了“弹性定价”模式,将服务内容分为基础服务和可选服务两部分。基础服务是必选服务,而可选服务则是业主按自身需要选择。在弹性定价模式下,业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状况进行“菜单式”选择,灵活调整服务内容与频次,按需选择服务、定价物业费。
克而瑞物管认为,弹性定价实际上是把物业费的选择权交还给了业主,回应了业主对透明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打破了传统物业费“一刀切”的困局,实现了从“传统定价”到“业主选择服务菜单”的变革,让业主为需要的服务付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今年5月,重庆一小区通过召开临时业主大会形式,重新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引入“弹性定价”模式。据透露,该小区临时业主大会已表决通过,将按照弹性定价的模式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除信托制和弹性定价外,行业还在通过“片区化集约运营”和“智慧化管理系统”等模式重构业务发展模式。这些探索的本质是构建“透明化运营+精准化服务+效率化管控”的新生态,但单一模式难以破解行业困境。
此前,多家上市物业公司在披露年度业绩时指出,物业费收取难度在变大,同时业主对物业费变得更为敏感。2024年以来,多个城市陆续出台了住宅前期物业费指导政策,部分小区业主提出所属小区物业费收取标准高过政府指导价,并认为物业费与服务质量脱节,提出下调物业费的要求。据克而瑞物管统计,2024年,多个城市的百余个项目实现物业费的下调,降幅在20%-35%之间。
业内认为,当前围绕物业费的矛盾根源在于行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华润万象生活执行董事、副总裁王海民曾提及,过去40年,物业服务多由开发商指定,小区物业服务的内容、标准、价格在交房时确定,导致服务标准与业主需求脱节。尽管企业逐渐重视服务质量提升,但服务与实际需求仍存在偏差,未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
另外,业主的情绪中往往夹杂着对服务标准模糊、服务缩水、成本透明度不足等的不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主对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但多数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
克而瑞物管认为,业主最看重的是物业所提供的服务能否匹配所交物业费,因而推动“质价相符”是物业行业破局关键。弹性定价将定价权交还给业主,更适合商品房小区;而信托制通过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和业主的深度参与,重建业主和物企之间的信任,提升小区治理水平,更适合老旧小区。
推动行业价值重构,实现质价相符,破局取决于政策端建立第三方服务评估与动态调价机制、企业端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降本增效、业主端形成契约精神与协同治理意识。只有当透明度提升、成本结构优化、权责对等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时,新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走出“低价竞争-服务劣化”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