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些天,《在远方》圆满收官。这部剧以中国快递行业的波澜壮阔的创业之路、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从热播到获得收视冠军,感动了无数观众。
感动之余,许多观众也心生好奇,剧中的“远方快递”讲的是哪家快递公司?
通过剧中情节的蛛丝马迹,我们发现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一、“自行车+火车”点燃星星之火
开篇快递员姚远(刘烨饰)将报关单藏在坐垫底下,与邮政稽查大队上演“猫鼠游戏”,实际上这正是民营快递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杭州进出口贸易非常火爆,很多贸易公司的报关单要寄到上海港口,且必须次日抵达,而当时的邮政快递却需要走三天,无法满足外贸公司的运输需求。
浙江桐庐人聂腾飞从中发现了商机,创办了盛彤公司(即后来的申通),开始帮这些外贸公司的老板送报关单。
为了比邮政送得快,聂腾飞想出了 “自行车+火车”的模式,也就是白天骑自行车接单,晚上坐火车送单,这样只需要一天就能把报关单送到港口。
因此,剧中的邮政稽查干部路中祥与姚远第一次对峙时,路中祥认为民营快递公司的出现就是扰乱市场秩序,可姚远却觉得旧秩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应该改变规矩。
姚远的话非常有远见。不过邮政为了维护垄断利益,还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民营快递。在摸清了民营快递的业务路线之后,邮政稽查队在火车站对民营快递员进行围追堵截。
于是我们看到,剧中姚远发挥聪明才智,联合外应从火车上扔下了报关单,戏耍了邮政稽查队的检查。
当然,激发姚远或者聂腾飞这样的民营快递人聪明才智,与稽查大队斗智斗勇,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利润。
“自行车+火车”的模式带来的极其丰厚的利润。当时杭州到上海火车票价是15元,而送一份报关单收100元,一单下来能净赚85块钱,利润大于500%,因此申通快递第一年就积累了2万元的原始资金。
托约·邓宁说:“资本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面对成倍的利润,“自行车+火车”的快递模式,马上点燃了民营快递的星星之火。
几年后,聂腾飞的合伙人詹际盛另起炉灶打起了“天天快递”的招牌,申通的财务张晓娟与丈夫喻渭蛟办起了“圆通”,赖海松则与申通的一位分公司总经理办起了“中通”,聂腾飞的弟弟聂腾云日后则创立了“韵达”。这批来同样来自浙江桐庐的农民,形成“快递游击队”,不顾当时中国邮政的禁令和围追堵截,杀入“禁区”。
不过,虽说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利润点燃了民营快递的星星之火,但是,早期的“通达系”快递还是非常边缘的。
真正让民营快递成燎原之势,并在快递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是因为民营快递业后来出现了一套自运行机制。
二、申通模式
2000年,其实对于全体民营快递,甚至全体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危机,因为中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快递,外资企业将会迅速涌入。
当年,戴天宇老师为了解决申通的内忧外困,作为全国第一个首席制度官,在申通走马上任。
当时的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UPS、TNT、FedEx)与中国邮政EMS都是采取星罗棋布的“直营店模式”,总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列强环伺之下,如果民营快递也用直营店的形式与巨头们竞逐,恐怕是没有机会的。
因此,戴老师坚定不移地要让申通快递走上“连锁加盟”之路,正是新模式的引入改变了民营快递的集体命运。
不过,连锁加盟也并非拿来就能用,因为传统的连锁加盟其实问题很大。传统连锁加盟的总部,靠向加盟商收取授权费、品牌使用费、保证金以及利润分红等来赚钱,必然导致加盟商缺乏情感忠诚,管理、监督成本也高。万一总部发展遇到困难,加盟商可能是第一个拆台跑路的。
《在远方》剧中,这一点屡见不鲜。
比如,当姚远的堂兄弟二根“背叛”远方快递,进入晓光快递后,他迅速帮助晓光快递把网点扩增到了上百个。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远方快递的落败,而是晓光快递的倒闭。
因为二根亮出了卧底的身份,一夜之间,晓光快递的上百个营业点全部改挂了远方牌子。这就是传统连锁加盟。
此外,《在远方》剧中还有个场景,讲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刘云天质问霍梅:为何西南快递的货乱成一团没有人管,而远方快递的货却还是有人看守,就算房子塌了,也有人在外守着?
这方面,远方快递避免了传统加盟的弊端,多多少少有申通的影子。
那么现实中,申通快递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这就是戴老师首创“内部加盟制”。戴老师重新建立起一整套连锁加盟自组织体系,让申通总部的员工晋升为加盟商。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员工只要在申通好好干,两年之后就可以外放出去当老板。
那么员工为了当老板的机会,根本不需要人管理,每个人都能自管理、自激励,所谓“不用扬鞭自奋蹄”。而且,加盟老板是员工升上去的,该会的都会了,总部也不用再输出标准,培训怎么运营店铺了。当然,员工晋升加盟也意味着比一般加盟商更加忠诚。
之所以远方快递的员工能够自管理,地震中远方快递房子都塌了,员工还守在旁边,首先是因为,网点他们自己的,他们不能不管,再者,这些快递网点的老板是从内部晋升的,太平时期如何运营店铺,遇到危机如何处理,他们心中有数。
剧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姚远收购赵得龙的南方快递之后,一边站在凳子上面为大家加油鼓气,一边加紧制度化管理;但是制度还没落地,南方快递的人就把姚远的第一批货给抢了,姚远和阿畅决定去当卧底一探究竟,结果被对方发现,好一顿暴打。
后来姚远成立了远方大学,培养自己的子弟兵;远方快递被收购之后,姚远就靠这些子弟兵又成立了新远方。这就是“内部加盟制”的魅力。
当然,“内部加盟制”虽然优越,但是还不足以单独支撑快递将网点铺遍全国,与内部加盟相辅相成的,其实还有一套简单粗暴的“卖运单”模式。
员工晋升加盟商后,程序非常简单。只需要划一块地盘,租一个门面,雇两个人就能开业了,什么都不需要找总部。只需要向总部购买运单就行。
运单是一种印有条码的三联单,每张运单都有唯一编码,一票快件一张单。有单才能进入通通总部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没单就无法流转快件,查询踪迹。当年,加盟商从总部买运单,一张运单一块钱,印刷成本两毛钱,剩下的就是总部收入。
在如此简单的业务模式下,总部用不着费心思去核算分成、结算费用。申通快递数千家加盟分公司自下而上,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开遍全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了第一家覆盖全国的民营快递网络,申通也用数年时间创造了100万到100亿的商业传奇。
与此同时,“桐庐帮”的其他民营快递公司迅速将这套机制复制,民营快递也如雨后春笋般,用十来年时间诞生了“四通一达”大批上市公司,撑起了中国商业发展的物流基础。
因此,《在远方》的很多镜头都去桐庐取景。今天桐庐的巍然矗立着一座石碑,并用红漆写着“中国快递之乡”,而这套模式则被称为“申通模式”或“华东模式”。
至于观众问,远方快递演的是哪家快递公司?其实很难得出绝对的结论,因为远方快递演出的是民营快递从业者的集体记忆,而各大民营快递公司又是联系紧密、互相交织的。该剧制片人也说过,它表达的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代入点。
三、在危机时刻变革
《在远方》将叙事背景放在20年来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的退潮,到互联网经济的席卷中,把个人的艰苦创业,与非典、奥运、地震以及经济危机等宏观动荡同频。
在这种情况下,远方快递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剧中最经典的一次变革,是姚远在同时面对三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一举扭转乾坤的变革。
首先,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货车成本降低,姚远推行“千车计划”,但是供车企业却因为经济危机而倒闭,远方快递损失惨重。
其次,姚远遭人陷害,被曝出私拆包裹。客户陆续取消订单,几家打算投资远方的基金纷纷退出。
第三,远方快递虽然已经是快递行业的香饽饽,但是企业当时的管理松散没有凝聚力,各个大区经理贪腐成性、心怀鬼胎。
这三者结合在一起,远方快递面临被收购的威胁;姚远此时孤注一掷、实行变革,不可谓不疯狂。但他决定赌一把,推行“联营改直营”,解决内部的管理乱象。
事实证明他的远见和胆略都是正确的,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原先的利益集团自动瓦解,恰好帮助姚远把内部改革真正实施了下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其实变革是要持续进行的。尤其是在危机中的变革,创始人是企业的舵手,担负着引领企业未来走向的重任。能不能设计出一套精巧的机制让企业跟上趋势,是企业制胜的关键。
戴天宇老师这套引领企业“从如何管到如何不管”的机制设计方法论,曾经催生了“中国民营快递之乡”的诞生。申通快递总裁奚春阳曾说:
“戴老师这套机制某种程度上救了申通的命!”
【申通快递】2000年,运用自运行机制,成就了100万到100亿的商业传奇
【三一重工】2008年,运用自运行机制,一年内实现业绩300%的增长,再次创造行业奇迹!
【西贝餐饮】2016年,运用自运行机制,管理成本降低37.6%,业绩增长76.7%!
【良品铺子】零食领军品牌
【老板电器】大吸力油烟机开创者
【泸州老窖】中国四大名酒之一
【传音控股】非洲市场手机寡头
【红星美凯龙】家具品牌领导者
【杨国福】全国最大麻辣烫连锁品牌
【金正大】、【史丹利】化肥行业领军品牌
……
都在学习一套“如何不管”的企业自运行机制。
今天,全球性企业,谷歌、奈飞、华为、阿里、腾讯都是自运行机制的忠实践行者,自运行机制已是大势所趋,早一日实行自运行机制,早一日实现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