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从1989年起,每年的5月31日被定为“世界无烟日”。
2020年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为“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
吸烟是一个香烟不完全燃烧的过程,期间发生一系列热分解和热合成的化学反应,合成大量新的物质。从烟雾中分离出的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主要有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等一系列有毒物质。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它更不是戒烟手段,必须加强对其进行管制,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者产生危害。
目前中国吸烟者有3.2亿,占世界吸烟者的1/3。中国烟草年消耗量占世界第一位,也是排在第2到第29名的消耗量之和。中国每年约有近100万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为世界第一,且以每年4.5%的速度上升。从国外的数据看,随着吸烟人数和烟草消耗量的上升,肺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控烟后,吸烟人数和烟草消耗量的下降,肺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但二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相差20年左右。也就是说,今天控烟或者不控烟,20年后才能显现出效果来。
除肺癌外,吸烟还可以引起下列疾病:
1) 神经性病变(失明)、弱视、白内障、眼球震颤眼、眼部黄斑;
2) 黑色毛状舌;
3) 尼古丁口腔炎;
4) 引起骨质疏松症骨质:骨质变得脆弱,大大增加骨折的可能性;
5) 增加患心脏病、心绞痛和中风的机会;
6) 可引起胃溃疡,甚至胃癌、食管癌;
7) 影响胎儿发展,甚至流产;性功能障碍。
我国已将“禁烟、控烟”视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在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第五章第二节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在2019年7月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控烟行动”被列为重大行动之一,其中明确了“到2022年和2030年,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等一系列行动目标,并从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阐述了如何有效的开展“控烟行动”并确保其顺利进行。
我市禁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作为戒烟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督,医院成立戒烟门诊等,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但,个人认为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1、公共场所吸烟区设立的位置不合理。吸烟区位置应尽可能远离人群,有通风装置。
2、室内公共场所应严格禁烟,违规吸烟者可给予一定的处罚。
3、加强宣传。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应成为禁烟的主力和表率。
来源:市医院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