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俄罗斯与美国近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交换了来自俄、美等7个国家的26名被关押人员。据克里姆林宫网站消息,俄总统普京当天签署总统令,赦免此前被俄关押或判刑、参与“换囚”行动的13名俄罗斯籍和外国籍人士。上述被赦免人员名单中包括《华尔街日报》记者埃文·格什科维奇、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保罗·惠兰、俄反对派记者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等人,旨在使在外国被关押和监禁的俄公民返回俄罗斯。
据俄新社报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称,由于俄罗斯“非法扣押美国公民”,美国将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据报道,柯比表示:“我们告诉美国人不要前往俄罗斯,我们利用《莱文森法案》实施了制裁,我们还会这么做。”报道称,尽管华盛顿力求加大对莫斯科的施压力度,美国当局仍有意寻求让同胞回国。柯比还说,这也包括被指控走私和持有大量毒品的美国大使馆前雇员马克·福格尔。
互换囚犯,这是冷战时期东西方最重要的往来之一。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通过秘密的沟通渠道,进行各种形式的囚犯互换,同时也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沟通。近日,美俄之间组织了一次“多年以来最大规模” 的囚犯互换行动,在俄乌冲突导致美俄关系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双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囚犯互换,这或许说明了很多的问题。对于本次换囚活动,美俄两国政府都给予了高调报道,而且拜登和普京都亲自赶到机场,以欢迎本国的“英雄”回国。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位名叫埃文·格什科维奇的美国记者身上,他供职于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原本只是普通的新闻采访活动,可他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被捕,罪名竟然是“间谍罪”。消息一出,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格什科维奇本人、《华尔街日报》以及美国政府都坚决否认了这一指控,但俄罗斯方面却始终态度强硬,坚称掌握了格什科维奇从事间谍活动的“确凿证据”。有人说他是“大国博弈的棋子”还有人说他是“新闻自由的捍卫者”。
随着一架专机深夜飞抵莫斯科伏努科沃2号机场,当这些曾经被拘留在西方国家的俄罗斯人重新踏上故土时,就看到了正在等候的普京总统。并且还有红毯与仪仗队的欢迎仪式,仿佛这些人并非囚犯,而是完成了重大任务凯旋的国家英雄。因为不少舆论认为,俄罗斯此次换囚行动的成功,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胜利。因为这些被释放人员里,有被德国认定的所谓刺客,也有为俄罗斯提供重要信息的情报人员,甚至还有属于俄罗斯的军火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参与的国家不仅有美国和俄罗斯,还涉及到了欧洲多个国家。美欧共7个国家一起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主导换囚谈判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因此让人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产生了诸多推测。交换囚犯之前,媒体上就对俄罗斯和美国的换囚行动进行了一番讨论,不过两方政府都没有出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正式表态。在换囚之前的几天,关押俄罗斯境内监狱的数名囚犯被秘密转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囚犯交换,可以说是一大“烫手山芋”,拜登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他成功地帮助美国公民脱离了囹圄之苦,也成功地和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合作”,为美俄关系的改善打下了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他也“得罪”了一些人,比如被俄罗斯指控犯有间谍罪的公民,他的所谓“蓄意迫害”,也给美俄关系的改善蒙上了一层阴影。
拜登此举可谓一石三鸟:为自己即将结束的任期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政治遗产;为民主党,尤其是副总统哈里斯的政治前途铺平道路;还给前总统特朗普来了个措手不及。特朗普曾豪言壮语,称只有他才能让普京释放被羁押的美国公民。结果拜登一个漂亮的外交转身,就将这块"政治蛋糕"抢先吃到嘴里。政客新闻网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特意选用了一张哈里斯光芒四射的照片,而拜登则只露出一个若隐若现的后脑勺,这其中暗含的深意不言而喻。
这场换囚行动并非美俄两国的独角戏,而是多国联动的外交奇迹,不仅彰显了国际社会对和平与人权的高度共识,也体现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各国间仍能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际间的竞争与分歧会完全消失,但正是这些竞争与分歧,促使我们不断寻求共识、深化合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外交奇迹”不仅是在囚犯交换领域,更在经贸科技等各个领域。让合作成为主旋律,让竞争成为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