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外交部长王毅与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近60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等20个国际组织的高级别代表共同出席了这一历史时刻。
国际调解院是全球首个专门通过调解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其总部落户香港,标志着香港首次承接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彰显国际社会对香港法治环境的认可。该组织与荷兰海牙的联合国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并列为全球三大国际争议解决机构。
202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指出,多重矛盾风险盘根错节,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关键抉择,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调解院是中国回应上述重大问题与多维赤字的重要制度方案,也是全球治理责任伦理的典型体现。
司法与仲裁体系陷入信任困境。海牙国际法院因安理会机制削弱而效力受限;WTO上诉机构自2019年起因美国阻挠法官任命陷入瘫痪;国际投资仲裁被批缺乏透明度及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传统诉讼与仲裁周期长、成本高昂,且零和博弈模式易破坏国家间长期合作关系。相比之下,调解以成本低、程序灵活、非对抗性的优势,成为“制度蓝海”。
调解院的核心精神源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法律文化。其去霸权化设计明确禁止单边制裁,调解员遴选注重法系平衡,打破英美法系垄断局面。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调解院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重要机制,回应了各国求和平、促稳定的共同关切。
中央选择香港作为国际调解院总部,体现了对“一国两制”下香港国际地位与法治能力的坚定支持与高度肯定。香港具备独特优势:坚实的法治基础、国际接受度高、人才与支持兼备。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实行普通法制度,司法独立、法治水平国际领先,拥有运行国际调解院的核心能力。香港的法律服务能力、法治声誉,加上其中西文化枢纽和相对中立的国际都市地位,使其成为国际争端方最易接受的调解地点。香港优质的法学教育、法律服务业、人才储备及特区政府的承接意愿,配合中央全力支持,为调解院运转提供强大支撑。
国家战略的精准托举也体现在此。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香港角色的“八大中心”目标中,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是关键目标之一。通过政策赋能整合大湾区法治资源,推动香港从争议解决地向规则制定者跃升。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国际调解院在港设立可带来多方面利益,影响深远。香港的国际地位会不断发挥影响力,将凝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将整个生态圈扩展至全球。
国际调解院的诞生是中国牵头推动国际法治治理的里程碑。202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相关安排。2023年2月,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在香港特区成立,筹备工作正式开展。2024年10月,《公约》第五届谈判会议在香港特区举行,会议圆满完成了《公约》谈判,并决定于2025年在香港特区择期举办《公约》签署仪式。签署仪式后,各国将启动国内批准程序,预期于2025年底完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