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为丰富阅历而走,为家人团聚而归;
出国英美澳,回国北上广;
出国学商科,回国搞金融;
他们有一个统称:海归!
近日,某留学生职业教育机构发布了一则《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显示:
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产生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问题的困扰;30%的留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端,则有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
在最令人关注的薪资方面,报告显示,2018年初次就业的近三成“海归”,实际年薪不到10万元人民币,而有近五成海归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万元的年薪,从薪资水平上可以看出,海归学生并不如往日风光。与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
总之就是一句话:曾经广受追捧的“海归”人才,近些年来在国内就业时常常会遇到一定阻力。一时间,这份报告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转发,“海归”是否已经不再吃香,留学还是不是好的选择,再次成了年轻人中间的热点话题。
乍一看,小编还窃窃自喜,感觉出国留学也没啥用呀?这回国来不还是拿着平均水平的薪资吗?
可在仔细品读,问题就来了。这里说的三成留学生是属于初次就业的学生,就如国内的应届生一样,薪资即使不高,但你按不住他们后期的增值呀!殊不知当他们能沉下心来融入国内职场,工作一年后,海归的平均年薪增加到了8.3 万元;工作3年后则能拿到13万元左右的年收入;而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则高达32.7万元。因为根据统计,海归在2-3年工作之后,增值速度是本土学生的几倍,薪资成倍上涨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太过纠结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一旦在国外积累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化视野与国情有效融合,海归的竞争力就显露出来了。
现下出现留学生初次就业薪资低的状况,可能有以下情况:
一、留学生当下归国过多
近几年,国内生活水平好了,有条件的家庭纷纷送子女出国深造,留学数量上涨。而当且赶上国内发展迅猛,故而吸引了大批出国深造、学成归来的高才生,而国内企业一时间无法消化掉。
二、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工作经验
如今“快餐式留学”盛行,在缩短学时的同时,意味着学费投入的降低,但是这类课程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操作也更加商业化,使得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也让企业宁愿选择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有实习经验且英语流利的本土大学毕业生。
三、归期不逢时
海归容易错过企业校招季、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国内名校比,海归处于劣势。
四、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企业非常理智,重能力,海归已经不是稀缺“品种”了,所以把重心放在发展空间上,要看发展空间。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海归比本土学生会薪资不会高太多。
综述下来,小编想说:三成海归年薪不到10万说明了啥?其实啥也说明不了!
所以大家就不要再这上面找优越感了,俗话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国内一直在喊的:学历无用论。
谁谁谁没上过大学,如今照样挣大钱,手下全是硕士博士!
谁谁谁卖煎饼果子、麻辣烫,月入两三万,买了三套房了!
谁谁谁初中都没毕业,做网络主播、打游戏,月入几十万!
这些传奇故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刷爆一次,可他们不过凤毛麟角罢了,更多的人都在烈日下的工地里和工厂的流水线上讨生活。
当国内每次高喊抵制日货、韩货...国外产品时,看看那些人喊得最响——部分民众和屌丝人物。再看看那些人还在用着国外的产品——大多老板、社会精英。为什么?——层次!(不得不说国外的某些产品确实比国内的好。)
所以,现在很多明白道理人,都会提高自身学历或是子女的教育,而在职教育的盛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针对老板的高级研修班、总裁班等比比皆是,对于一些公司高层在职MBA颇受青睐。即使公司小白有的也会读个中外合作办学在职硕士、博士之类国外文凭来镀个金!
未来不在是您和谁玩,而是您在哪个圈子“混”!
三成海归年薪不到10万说明了啥?还真就啥也说明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