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CONCEPT
視頻丨無界之居
你現在的家
已經住了多久?
在裡面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喜怒哀樂,
你還記得嗎?
改造前后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人們說,生活是一場旅程。那家一定是你在海海人生中的那座孤島,你會把旅途中收獲的紀念品帶回去偷偷珍藏,也會把經歷過的歡笑與眼淚帶回去小心安放,甚至你會帶上那個願意和你一同看海的人回去好好守護。
這次,設計師謝英凱受到委托,帶領團隊為廣州一座百年老宅進行改造,企圖探討家庭生活最溫暖的體驗。同時希望打開這家人最值得回味的記憶,以一種更鮮活的方式重新講述這個家的故事。
住 在 一 座 建 了 1 0 0 年 的 房 子 里
馮老太太一家的老照片
本次改造的委託家庭常住人口共有四位,分別是委託人馮老太太、她的第四個兒子和兒媳,以及小孫子。逢年過節還會有三五個兄弟姐妹回來短暫居住。
房子建于 1919 年,馮老太太九歲從馬來西亞回到廣州讀書,便一直住在這裡。老屋充滿了她和愛人,還有五個孩子間的成長回憶。
項目俯瞰圖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老房共有三層,位於廣州中心老城區,是典型的兩兩緊密相鄰舊式臨街洋房。這種臨街洋房房型普遍偏狹長,加上老房本身不合理的窗戶設置,造成自然風和光線都難以進入屋內,存在著嚴重的陰暗潮濕問題。而由此導致的白蟻氾濫,還有房屋自身因年久失修出現的結構問題,都困擾著委託人一家的日常起居。
建築結構問題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除了房子的物理結構問題,這個家常住成員的變化,也使得以前的房屋格局不再滿足他們現有的生活需求。
幾十年前房子裡住著馮老太太、她的愛人和五個孩子,為了滿足七個人的起居生活,房屋被切割成了非常多個獨立的空間。而今住在裡面的只有四口人,這些空置而隔絕的獨立空間卻成為了這個家的「隔閡」。
零散的功能分區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因為散亂的功能分區,導致這家人平日的時間都被分散在了不同區域。比如,老太太愛在二樓小偏廳喝咖啡,四兒子則呆在頂樓工作間,兒媳卻在臥室上網,這樣一天下來,一家人見面的時間只有午飯和晚餐的時候。
是否應該打破這些「隔閡」?
打 開 門,劃 破 邊 界,讓 光 和 人 進 來
從 2015 年開始,這已經是設計師謝英凱第三次為普通民居進行改造。在三年的改造中,有一點是設計師一直堅持的,他希望通過設計,讓這個被稱作「家」的房子能有更多可能相遇、可能相聚的空間,思考如何通過空間改變家人的相處模式,甚至是家庭關係。
「 除了基本功能,
或許要更考慮一個家的親密性。」
- 謝英凱 -
針對本項目的結構特點和家庭情況,設計師提出了「 無界之居 」的設想。
原本的建築分為正間和偏間兩大板塊,但它們之間卻全都被實牆相隔開。所以設計師決定首先打通屋內的這兩大板塊,通過拆除隔離正間和偏間的承重牆,重新搭建鋼結構改變整屋空間佈局。
第二步是設計出集中家人主要移動線路的核心筒(樓梯+電梯),把原本分散的房子結構進行歸一重置,利用核心筒連接各個功能空間,實現每個房間的相互連通。
打破種種無用的空間隔斷,歸整了整個空間佈局後,人們可以在房子內更自由無阻地遊走、碰面。同時設計師通過前後院、天窗、開放式空間的利用引入更多陽光,解決通風採光問題。
無論是人還是陽光都能在空間中互動起來。
城 市 之 森,無 界 之 居
航拍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外立面 |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原本的一層是兩個獨立空間隔開的封閉佈局,設計師選擇打破這種矩陣界線,重新融合創造了一個寬敞通透的新空間,再通過不同傢俱的陳設,為這個空間有序地定義了豐富的區域功能。
© 黄早慧
© 黄早慧
© 黄早慧
廚房採用中西廚混合設計,通過移動懸掛擋板,可以任意變換成封閉式的中式廚房,或開放式西廚。
半开放中西厨房 | © 黄早慧
廚房的操作臺也延伸至戶外花園,天氣晴朗時,家人可以在這裡喝杯咖啡看看雲,甚至不用走動就可以看到前院植物蔓延的樣子,視線所及之處有時便是所到之處。
© 黄早慧
馮老太太的愛人已經過世,但他一直是這個家庭的靈魂人物。他曾在國家陷入戰亂時選擇從海外歸國抗戰,明明是工學院的高材生,在嶺南畫派中卻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精神在幾十年來,一直影響著這個家的每個人。
「 這個房子更重要是用來紀念我們的爸爸 」,這也是委託人兒子的設計訴求。
於是設計師在房子的二三層之間,打造了一個專屬於這個家的跨層休閒文化空間,用以紀念這位父親和他帶給這個家庭的珍貴記憶與傳承。
©黄早慧
© 黄早慧
一家人平日可以聚在這裡,用投影看看過去的家庭影像,或是一同鑒賞老父親的畫作,再互相講講以前的趣事。
© 黄早慧
© 黄早慧
各個家人的臥室都被安排在二三層。臥室的設計,在保證各自私密性的前提下,設計師利用中空、相對的窗戶、巧妙的房門位置安排等手法,創造了許多的視線交叉點,試圖讓房子的界限不再那麼嚴密明晰。家人就算留在房間,也能隨時看見彼此的生活狀態。
位於二層電梯旁委託人的臥室 | © 黄早慧
對面是兒子的書房位於 | © 黄早慧
書房可靈活變換多種使用模式 | © 黄早慧
考慮到老太太的孫子已到適婚年齡,未來組建家庭的空間需求,設計師把他的活動空間獨立安排在了三層。孫子的房間緊連著的是獨立衛生間和一間備用客房。兩間房的門可以雙向開合,變成一間使用。
三層孫子的臥室 | © 黄早慧
可與客房連通成一間使用 | © 黄早慧
可以看到,這個家裡的每個空間都會與一個中空或天窗相連,除了能引入更多陽光,人們只要把窗簾打開,就可以看到整所房子裡不同角落的場景,一家人擁有了更多可能互動的機會。
© 黄早慧
© 黄早慧
現在承載著樓梯和電梯的核心筒是空間之間的唯一連接,設計師在各個走道裡設計了許多「空隙」,這樣的設計創造了一個生動的場景,讓居住者在室內遊走時增添了許多驚喜或是探尋空間的樂趣。
© 黄早慧
© 黄早慧
© 黄早慧
頂樓是四兒子的工作室和天臺花園。設計師保留了家中原有的花色地磚和民國時期的舊式書櫃及轉椅,重新使用在工作室裡,為家人營造了有趣的新舊記憶碰撞。
© 黄早慧
© 黄早慧
© 黄早慧
天臺花園裡增設了許多植物擺放的區域,斑駁的老牆和綠意盎然的盆栽相映成趣,在這片匆匆鬧市城區中,這家人擁有了專屬於他們的清新小天地。
© 黄早慧
© 黄早慧
旧 物 之 光 , 爷 爷 辈 的 家 具 修 复
冯老太太一家不仅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的,里面用的家具也是非常珍贵的“爷爷辈海归”。它们在民国时期购置,部分从海外进口,是冯老太太最珍视最常念叨的事物,它们身上记录了太多关于这个家庭的回忆。
设计师精选其中27件,委托有多年修复经验的家具师傅进行纯手工翻新。希望这些椅子桌子们,能从“新”开始,陪伴这个家走过下一个百年。
老父亲的转椅(酸枝木)|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冯老太太的单人椅、圆几(酸枝木)|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老父亲的转椅(酸枝木)|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老父亲的书柜(坤甸木)| ©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项目面积 | 375 ㎡
Project area |375 ㎡
设计时间 | 2017
Design time | 2017
完成时间 |2017
Completion time |2017
设计单位 | 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
Design unit | Inspiration Group
设计总监 | 谢英凯
Design Director | Thomas Tse
参与设计 | 于娇 / 余江垿 / 叶剑昌 / 丁瑶涵 / 王靖 / 宋玥宸
Participating Designer |Maggie Yu / JamesYu / Mafa Ye / Dinna Ding / Jen Wang / Joyce Song
空间摄影 |黄早慧
Photographer | HuangZaohui
影像拍摄 |吴团江
Video shooting | Wu Tuanjiang
Inspiration Group
THE BOUNDARYLESS
Inspiration Group
THE BOUNDARYLESS
设计师介绍
汤物臣 • 肯文创意集团 执行董事 / 设计总监 / 谢英凯 Thomas Tse
谢英凯先生于2002年在广州成立汤物臣•肯文设计事务所,并提出“公共性 开放性 趣味性”这一设计理念,强调用设计改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汤物臣·肯文设计事务所是一间创新的设计企业,用设计解决社会当下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找到释放生活善意的设计手法,创建善意空间,致力成为不断改善生活理念的社会型企业。谢英凯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多个优异且具影响力的项目,并多次荣膺国际奖项,其中包括英国美国Best of Year Award 2015 展览类别冠军、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2015、德国 iF Design Award 等。
海底捞西安印象城店「图片超链接」
中山博达·外滩销售中心
ON OFF PLUS
湖南长沙堂会
供稿 / 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