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时期,礼仪就开始形成了。统治阶级利用沿袭下来的某些习惯,加以改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正规的礼仪,并成为了人们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尤其是“文革”和改革开放以来,古代人们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化,很多已经被遗失掉,而现代的礼仪教育也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不被重视。
现代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行”分离,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全忘了。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度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语言。在古代,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礼仪环境的建设,礼仪成为了道德的一部分,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与礼仪扯上了关系。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且是等级次序的标志,是一种被不断强化,深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现代这个交际频繁的经济社会。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母仪》中写道:“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色,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比不过人矣。”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姑且不论,但古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现代,尤其是90后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围着转,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飞了,礼仪教育更是谈不上,等到上了大学,或则走向社会,再反过来学习礼仪文化,为时已晚呀。学到的只是形式,而真正的精髓却任留于纸上。专门的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但是无礼的行为认识高频率出现。韩国和新加坡在礼仪教育重视这方面比我们国家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国家都重视家庭礼仪教育,注重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我们国家应加大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向古人学习,向其他国家学习。
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还有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却是自我约束。古代,礼包容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表现。法与礼相互补充,互为里表,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孔子就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明”,把兴礼乐当作执法的前提。而在现代的法治社会,礼与法有着严格的分野,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古代礼仪较现代相比,更为繁琐、复杂。现代礼仪更加简单,内容也没古代丰富。在古代,有祭祀礼、坐礼、拱礼、冠礼……古代的节日也更多,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俗。现代人的节日观逐渐淡化,节日本身原有的礼俗也被遗忘。
总之,现代礼仪继承了古代礼仪的某些东西,但是,其内容,重视程度等完全不能和古礼相提并论。要加强现代礼仪教育,我们还应该好好向古人学习。让礼不止留在纸上,更走向生活。
关于称谓的礼仪
我们每个人只要与人交往就会遇到称呼的问题,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很失礼,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而如今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要么直呼其名,要么那个谁谁谁,尤其在一些企业当中对于称呼更是随便,严重缺乏文化,一个企业一但缺失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路也不会太长。
关于见面的礼仪
在古时候人与人的见面可谓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过去与不同身份的人见面更要讲究规矩,一般的见面要行拱手礼,家里来人做客要行谦让礼,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对于至尊者还有行跪拜礼,过去学生跪拜老师,孩子跪拜父母。这些传统文化的礼仪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彻底的被遗忘了。如今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握手礼,更多的见面之礼也用握手来取代。然而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握手礼。现在很多的人都不会去主动去和别人握手。
关于入座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当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座,卑者末座。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规矩。如果盲目的做错位置将会有所失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关于饮食的礼仪
饮食的礼仪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家庭餐桌饮食礼仪,宴请宾客之礼,送别之礼。皆为中国传统的美德。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主客相互敬重,达到良好,和谐、文明进食的氛围,现在的饮食文化是饭菜上桌,赶紧抢,晚了就没得吃了。
关于行走的礼仪
在我国古代,行走之礼亦有讲究,在行走礼仪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在古代对于尊者一般行“趋礼”表示礼敬。也就是见到自己的老师或者地位较高之人,要低头弯腰进行礼让。如今在现代企业当中,更能看到员工严重缺乏礼仪常识,更有员工无视领导,无视客户导致企业的严重损失更是不在少数。
畅谈
我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看了这些不知道你对我们的传统礼仪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向作者致谢
编辑/七女
往期精彩:
随
意
诗
社
字随心生,诗从意出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您的点赞与转发是对诗社和小编最大的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