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6月21日清晨7时30分,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经济系大一学生王某从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星光俊园十楼(高约30米)的家中跳楼,坠落至车顶上,被小区保安发现时,呼之不应,送往红会医院进行抢救。
如今,距离王某跳楼轻生已过去10多天。王某仍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喉咙处插有呼吸气管。
那么,王某究竟为什么跳楼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起往下看。↓↓↓
轻生前一晚,他曾失联数小时
事发前一晚,他就曾失联数小时。
据王某母亲表述称,20日晚,儿子曾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以后要和父亲好好的,不要吵架。这话引起了母亲的警觉,她从电话中听出儿子所处的环境风很大,于是赶紧打车直奔学校,并给辅导员王老师打了电话。
20日晚8点,母亲抵达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杨林校区),打不通儿子电话的她查看了学校监控,结果只见王某经过一条路之后就没了身影。
她打开了微信运动,发现儿子只走了7000多步。母亲因此判断儿子没有走远,后经过多番寻找,终于在晚上23时17分找到了王某。此时,他正躺在学校10栋背后挡墙的一块高地边,欲往下跳。
在家长和老师的劝阻下,王某情绪逐渐稳定,退回到了安全区域。23时48分,学校安排车辆将王某母子二人送回家中,并派出两位老师陪伴。
王某母亲的聊天记录
7个小时后从10楼跳下
王某母亲告诉记者,20日晚她还带儿子去吃了烧烤,两人聊天到次日凌晨。这时,王某说自己有点困了,想在妈妈的房间睡觉。
不过,母亲因为担心自己卧室有一扇大落地窗不安全,便让儿子回到他那窗户较小的房间睡。“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但我觉得不对劲,马上就打开了房间门,见到他正坐在窗沿上抽烟。”
“妈妈放开我,我不跳,就抽根烟。”母亲上前一把抱住儿子时,王某对她说。于是,母亲便松了手。然而就在母亲松开手的一刹那,王某却纵身从10楼跃下。
“儿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生命的全部,他才20岁,20岁,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候,我怎么能够接受,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小伙现在成了这样。”母亲几近崩溃。
王某砸到了一辆车上,没有当场死亡。小区保安发现后拨打了报警和急救电话。抢救过程中,王某母亲把这一消息告诉给了校方。
家长怀疑儿子曾受到校园欺凌
王某为何突然选择轻生?据王某母亲称,是因为王某曾和同学发生冲突,后一而再再而三遭受恐吓威胁所致。
她表示,自己在6月初给孩子洗衣服的时候,发现了口袋里有云南白药喷雾。“我问他怎么会有云南白药,他说是打球崴了脚。”
一周后,母亲又从儿子兜里发现了病历本和CT影像。母亲追问,儿子说是在宿舍不小心碰到了头,之后便不再言语。
“再到上学前的那个周日晚上,他突然对我说要退学,开始坦白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同学打他的头、背,眼镜片也打掉了。”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母亲拿了儿子的手机,结果发现王某早在一个多月前的4月28日就与同学张某发生了冲突。
王某母亲向记者提供了一张她儿子和辅导员王老师的QQ聊天记录截图。记录显示,王老师曾于4月29日关切地询问王某“哪些人”“什么时候把你围宿舍”,并告诉王某“现在扫黑除恶,告诉他老实点”。王某也曾向老师说:“老感觉还会被别人打,别人老是针对我这样。”
校方否认校园霸凌说法
7月4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通报,详细叙述了4月28日冲突前后的经过。
据通报,4月28日,王某组织数学课签到中与同学张某产生矛盾。当晚18时左右,张某及舍友余某等到王某宿舍进行理论,并发生轻微肢体接触。
辅导员得知情况后,对张某和余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及教育,并要求张某带王某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4月29日,在班长及张某的陪同下,王某在嵩明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经医院检查,未发现身体有明显伤害。
经济学院决定按照校纪校规对张某和余某给予院内警告处分。此后,王某与张某相处融洽。
此前7月3日,相关记者就曾向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求证是否存在“校园霸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头到尾绝不是校园霸凌事件”,并提供了一份情况说明。
据学校介绍,事发四天前的6月17日,辅导员王老师曾与王某母亲沟通。她表示儿子不愿意来学校,希望张某能与之沟通。之后,王老师把张某叫到了办公室,张某表示自与王某调解后,并没有再出现矛盾,关系也良好,愿意通过关心交流配合王某打开心结。
当天,张某联系了王某,王某表示自己心情压抑,叮嘱张某好好备考。第二天,王某回校考试,当晚,王某和张某在宿舍聊天,张某说把对方当朋友。
不过,病房内的王某姑父却表示这是学校单方面的讲述。王某母亲也表示,她确实与张某见过面,但对对方当场说的话并不满意。
“儿子自被人殴打后,心理上就产生了极大的阴影,自尊心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她说。
21日事发当晚6时,红会医院向王某家属出具了病情告知、谈话记录,王某被诊断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特重型、闭合性胸外伤、脊柱外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等,病情危重。
这一案例让人唏嘘。不管怎样,王某的自杀和那次在校园遭受的霸凌事件有脱不了的干系。
在全球范围内,校园霸凌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说到校园生活,你会回想起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用“纯真”、“美好”等形容词,来开启自己对于学生时代的追忆。回忆中,颜色是明快的、节奏是温柔的,甚至也许会不自觉地哼唱起一两首应景的校园民谣。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部分孩子开始抗拒上学,他们对学校最突出的情绪,是恐惧。这恐惧竟来自一个原本亲密的群体:同学。
当同窗打闹变质成为语言侮辱和肢体伤害,当本应互帮互助的同龄人成为嘲讽、奚落、恐吓、殴打自己的侵害者——校园霸凌,成为了校园金色阳光里一抹令人忧虑的阴影。
在备受校园霸凌的孩子看来,校园生活不再是《那些年》,《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中的温情脉脉、小小感动和淡淡忧伤;而是类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告白》等“青春残酷物语”里的压抑、灰暗和痛楚。
校园霸凌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校园霸凌的后果有多严重——常常是以人命为代价的。
◆在学校长期遭受“校园霸凌”的15岁少年张超凡,被6个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最终死亡。
◆青海省海东市一名初中学生陶成鹏,不堪同学的欺凌,喝农药自杀。
◆内蒙乌海市第二中学一个男生长期遭遇校园暴力,家长向学校反映,校方推脱说只是学生打闹,并称受害学生情绪稳定,结果男生上吊自杀。
◆江苏一女生口含黄瓜被侮辱、四川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并拍照、广州初中女生疑被同学强迫吃避孕套……
有些人说孩子只是闹着玩的,他们不明白校园霸凌对孩子的伤害可以有多深远。不论是几岁的小孩子,还是20岁的大孩子。
人们总是用「玩笑」「恶作剧」「淘气」为霸凌者开脱,背后所带来的,是长期的、无法泯灭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句话:任何侵略性的、反复的、存在不平等力量关系的行为,都是霸凌行为。这是瑞士心理学家 Dan Olweus 在 1970 年的定义,至今仍然适用。
霸凌对受害者的影响是生理性的损伤有:因为霸凌行为产生的压抑、抑郁、焦虑会对儿童大脑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杏仁核过度活跃,海马体变小,纹状体联结减少,奖励刺激反应降低等等。
被霸凌的学生比没有被霸凌过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健康问题,比如头疼和胃痛多出 2 倍。
霸凌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霸凌。
遭遇校园霸凌,一些青少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害怕被家人知道骂自己,害怕被朋友知道笑话自己,更怕受到坏人更深的伤害……于是他们自己扛着忍着,不交流不倾诉,这样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进一步让伤害加深,直至出现心理问题。
被霸凌之后的心理阴影久久都没有消除,作为受害者精神受到的折磨会让你感觉自己没本事,无能、窝囊、可真揪心难受。
具体来说,欺凌可能导致下面的心理问题:
1.霸凌显著降低了自尊心
2.霸凌导致了学习的无奈
3.霸凌会产生愤怒
4.霸凌会导致无意识中愤怒的蔓延
5.霸凌会造成深重的自卑和无价值感
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校园霸凌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关键是如何化解 。
霸凌行为会给被受害者留下心理阴影,但人们确实可以从霸凌中恢复过来。心灵和身体一样,具有变化、成长和愈合能力。人们恢复、摆脱“毒性”环境、进入健康的环境、人们的相互支持和鼓励能帮助因欺凌导致抑郁症的人尽快走出抑郁。
学会信任是康复的关键——对其他人和组织要有信心,要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不要过分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之中,学会转移注意力,这样才能尽快走出阴影。
◆采取适当措施制止霸凌行为
学校和社会法制部门要努力妥善处理霸凌行为,任何环境都绝不能容忍霸凌行为的存在。
转自:安徽公共频道 本文综合自环球网、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