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是一个不见面的两个人的故事?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票房不错。首映日当日过亿,截至 4 月 30 日下午,票房已经超过了 1.7 亿。接下来几天的影院排片都在 40% 上下,“五一小长假票房赢家”的局面似乎已经拿在手里。
2013 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中国电影市场“以小搏大”的典型案例。它最终拿下票房 5.2 亿,是当年年度票房第六名,而导演薛晓路也拥有了“五亿女导演”的头衔。
因为第一部的成功,投资方安乐公司和制片人江志强扩大了制作规模。第一部只拍了 37 天。而第二部花了 7 个多月,去了分布在 6 个国家和地区的 8 个城市。
薛晓路擅长“社会话题”。2001 年她和姜伟合作编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至今仍然是反映家暴问题最成功的国产影视剧。而《北京遇上西雅图》则围绕着另一个关键词——移民。与 90 年代热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出国讨生活的华人不同,薛晓路把视线对准了第四代富人移民潮。第一部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到西雅图月子中心待产。第二部里,吴秀波饰演的 Daniel 是一位洛杉矶房地产中介,带着“买房团”找学区房;而汤唯演的“姣爷”则是一个澳门赌场的公关。
对于剧情完全不同的第二部,市场口碑不算高。从豆瓣打分的比例上看,三四星是主流,综合评分 6.9。给出更低分的,大多都是指责电影里脱离实际的文艺,显得媚俗(故事有《查令十字街 84号》的影子,但在诸多类似的演绎里,这肯定不能算是佳作)——也有人提出第二部谈不上退步,因为第一部在故事上仅仅做到了合格,只是因为“海外生子”这个话题和当时虚弱的竞争对手相比才脱颖而出。
一个叫“正义 B 胜”的豆瓣网友评论说:“北西 2”其实并非要传递给观众一个确之凿凿的观点,而是力求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达到某种超脱——这种超脱倒也很好概括,说来讲去无非五个大字:人间有温情。
你怎么看?
我们和薛晓路聊了聊续作的制作过程,这是她的个人视角。
Q= 《好奇心日报》
X= 薛晓路
Q:从第一部到第二部,花了三年时间,这中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X: 拍完第一部,大家都觉得成绩不错,可以再做一部爱情电影。
但是我觉得《北京遇上西雅图 1》的故事很完整了,我个人是想不出什么办法在那个故事基础上续写。
我还是想写海外的华人生活。当时有一个最粗浅的想法,第一部写了去海外生子,第二部想过说去海外买房,所以就构建了 Daniel 的这条线索。在这个线索上再写其他的人、感情等等这样子。但是不好,大概七七八八构思了有小半年吧,最终还是觉得不好,没有魂。这个故事可以编出来,但是那种爱情表达的魂我找不到,所以就给放下了。
一直到了 2014 年的 3 月份,有一次偶然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来《查令十字街 84号》这本书,我突然受启发,马上订了一本。看完立刻我就知道这个剧本怎么写了。我保留了 Daniel 的这条线,然后女孩子的这条线重新来构思,设计了赌场女公关这样一个形象。
Q:第一部上映的时候,西雅图的月子中心成为当时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社会新闻版面,还会有探访海外月子中心的文章。你怎么想到这个题材?
X: 我当时和一个朋友聊天,她是去美国生孩子,讲起月子中心的事。我觉得很有趣。我觉得这个事情挺奇怪的,起码我觉得新鲜。我觉得我感觉新鲜的事,说不定观众也觉得新鲜,所以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摸摸、试试的方向。于是做了一些采访。
我去洛杉矶的一个月子中心住了一个多星期,采访老板娘、管理者、司机、厨师,那些去生孩子的孕妇和家属。我现在和月子中心的老板都成好朋友了。
Q:那么这次是海外买房的主题,也有采访洛杉矶的房地产中介吗?
X: 当然。采访经纪人一般怎么工作,怎么跟买房的人、卖房的人沟通,怎么带着去看房,然后说些什么。工作流程是什么,洛杉矶地区大概几个最重要的好的学区是哪些。
我这里头涉及到两个,San Marino 和尔湾。很热,我想这个片子出来会更热的,会把尔湾炒得更贵的,我觉得挺好的,哈哈。
Q:提到反映海外华人的影视作品,1994 年有一部《北京人在纽约》。你觉得跟那部相比, 2013 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所描绘的海外华人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X: 中国人现在移民潮大概算第四次,很多人出来进去,丰富的生活变化,我觉得对于海外的生活,大家已经没有像原来那么陌生了。
《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写的中国人到海外的生存困境,活命、打工、个人发展、事业。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 1 和 2》的时候,现实是出去的很多都是有钱人,中国人经济也好了,出去就买房等等。就像台词说的,2008 年次贷危机,美国人买不起房,没关系,中国人有钱,这是事实,现在把洛杉矶的房地产价格推高,很多是中国买家,一个小区出来,哗就没了。就跟抢白菜似的。真的。
我们当时拍一场戏,挂在小区上的横幅写的“欢迎中国买房团”。早上挂上去的,中午不到,市政厅就接到这个小区住客的投诉,说中国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呢?说不可以让他们买房团到我们小区来买房,我们要抗议。然后告诉他们是拍电影的。
这就是事实。所以现在中国人在海外的困境,其实不是生存困境,是精神困境。精神家园在什么地方?文化认同如何寻找?电影里面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王太太,他们的困境都不是生活,他们的艰难是他们漂浮,他们没有家,他们没有根,他们没有那种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薛晓路和电影中的爷爷奶奶
Q:《北京遇上西雅图》红了之后,这几年国内的爱情电影,似乎就养成了一个要去海外拍摄的习惯。比如说汤唯去年主演的《命中注定》就去了意大利。爱情电影似乎在用海外地名来传递一种浪漫感?
X: 我印象中,确实《北京遇上西雅图》开创了第一个基本全海外拍摄的先例。我们在国内才拍了四天,基本所有的部分全在海外拍摄。
我当时选择就觉得新鲜,好玩,而且故事就是那么写的。当时跟老板(江志强)说,我说这故事得外国拍,当时还考虑说国内搭景,后来决定都是海外实景拍摄了。其实都是一个尝试。等到第二个,好像大家觉得海外拍摄也没什么,只不过说要求多了,去的地方多了,就这样子。是故事需要和要求吧。
对我来说,我不认为海外带来的是怎样的浪漫。浪漫是故事本身的,景是能加点分,但没本质帮助。浪漫不浪漫,要看故事本身。这个故事要说都写姣爷那个破环境,澳门的小屋子,那浪漫吗?不浪漫。它是故事带来的浪漫。
所以我不觉得环境能带来怎样的奇迹,当然环境能加分,能够把这种浪漫感提高,但并不是核心,更不是原则,也并不是说随便找一个国家编一个爱情故事就是浪漫和好看的,不是这么回事,还是故事本身的重要。
Q:为什么要以《查令街 84 号》,以两个陌生男女的书信沟通为线索?观众的第一个直接反应可能就是,为什么不加微信呢?
X: 书信在今天已经比较老派,但是我觉得它的魅力不减。同时我也觉得,现在的微信在某种意义上代替了书信,虽然它传递快了,但是很多是需要手写的。只要是写字,总和说话不同,总是要组织词汇,颠倒语言,会比纯粹说话要多一份仔细和认真,因而肯定会产生文字的美感。从市场上考虑,今天可能写书信的方式不多,但是大家聊微信的不少,所以我觉得它可能也让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亲近的感觉。
另一方面,两个人物都生活的很不堪,有各自的人生困境,很多现实不愿意面对,以至于通信都用了一个假身份跟对方聊天。这种假身份也就使得他们不愿意,比如说以微信、Skype、电话等等沟通。他们都在信中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更美好的一个自己。
这里的吴秀波其实是假想出来的
Q:第一部是孕妇的恋爱故事,第二部是两个一直不见面的人谈恋爱。对于爱情电影,这种情节设定显得很有挑战性。
X: 因为写爱情电影,总要给自己设计某些难度吧。所以写《北京遇上西雅图 1》的时候,它的有趣点,我觉得是写一个孕妇怀着别人的孩子,跟另外一个人谈恋爱。做到让观众信服,谈得成和谈得好看,真爱上,这是对编剧导演的一个考验。所以完成的时候,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因为爱情电影没有用心,没有出彩,是非常难以做得有趣的。
而第二部电影的一个台阶,或说挑战是,让这个爱情发生更艰难。两个人不见面,怎么样去谈一段爱情。
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如果这俩人一直一直是单行线的不见面,我觉得观众也很疯,对人物也没有亲近感。全是书信的话外音也很单调。所以就设计了另外两个想象中的人,他们在很多时候是跟这个想象中的人对话,用这种方式去建立两个主人公的亲近感。
Q:我们来谈谈汤唯饰演的女主角姣爷。她是一个澳门赌场的公关,这个身份有什么含义呢?
X: 身份一定要有某种有趣和独到的地方,能够产生戏剧性,这是一个创作的基本条件。当然中国人也爱赌,也爱买房,这个可能也有某种共鸣吧。
Q:在遇到大牛之前,姣爷经历了三个“渣男”。这三段感情是如何考虑的?
X: 这三段感情就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她的个人成长,二是她的内心空缺。
三个人物对男性角色都有某种讽刺,我觉得也是情节需要吧。
Q:你的处女作,2010 年以自闭症人群为主题的《海洋天堂》叫好不叫座,到《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很成功的浪漫爱情轻喜剧。这是从文艺片到商业的转变吗?
X: 没有专门商业和文艺的考虑,我努力在个人表达和观众接受之间找一个平衡吧。
这三部电影都是安乐公司投的,都是跟江先生合作,我觉得他给了我特别大的创作空间和创作信任。
《海洋天堂》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个电影,关于自闭症的,是我坚持想自己拍的电影。我们给了它一些商业的包装,包括请大明星等等。那个团队真的是不可复制的一个高大上团队,演员是国际巨星,摄影师杜可风,作曲久石让。反正团队每个人都是腕,除了我。但是以市场看,毕竟这个题材相对比较偏。宣发说这是一个催泪大片,谁去电影院看催泪的故事?种种吧,那个片子没有赚钱。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时候,说实话,现在说片子赚了 5 个亿,大家说这是一个商业成功之作。但其实在确定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商业电影,说这就是再一个文艺电影而已。拍出来有些轻喜剧成分,但是我拿出剧本的时候,没有谁觉得这里头有什么喜剧的成分。
除了江先生,当时也没有人投资这个电影,谁也不看好它,觉得这就是文艺片。如果是个现实题材,去找到一些带有某种热点性质的,或者当下人关心的一些话题,用这些和观众建立某种联系和共鸣。但是我不会说,我拍这电影就是一商业电影,或者这就是一文艺电影,我很难把它做这样的一个界定和划分。
Q:除了安乐,你也找过其它的投资方吗?
X: 《海洋天堂》当时大概有三年多、四年左右时间,一直在找投资,没有人投,就江先生投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时候,也是除了江先生,没有人投。《北京遇上西雅图 2》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投了。
《海洋天堂》
Q:你之前是编剧专业的,导演需要会的工种比编剧多很多,包括摄影、音乐、表演啊,怎么学会这些专业以外的技能吗?从《海洋天堂》到现在第三部电影,感受有什么不同?
X: 我在逐渐地学习,这是实在话。《海洋天堂》的时候,能看见我的焦虑。真的是,现场就是紧张。只是把剧本的部分完成,所有的镜头语言都是最简单的,就是全景、中景、近景,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
但是我自己觉得到《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时候好了一些,起码我觉得到现场脑子转了,我可以改一些戏、编一些戏,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去琢磨镜头怎么摆。脑子里有概念了。
第三部,我个人觉得,能够又多了一点点体会吧,包括对表演的控制,一场戏更完善地排出来,怎么样对演员提表演要求,怎样营造和控制大场面,包括镜头上丰富度,镜头数等等,这次都有一点点进步。
图片来自:电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