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11:30,2025年全国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结束。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由“专”“转”“传”三个字而来,提及有学者用这三个字概括三类文章,让不少网友直呼很难。
很快,上海文化学术圈确认这位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表于“文汇笔会”的文章《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中提到“专、转、传”。
胡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确实来自他的这篇文章。他坦言,很多学生可能觉得这个题目有点难,因为他们不太习惯这种强调汉字思维方式的题目。但实际上,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可以写的内容还是很多的。
对于“文章进高考”,胡晓明回应了几点。他认为,“专、转、传”三个字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哲学思辨的特点。当今社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播机遇,也面临挑战。新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多机遇和问题,需要考生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他认为这个题目引导考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与思想反思。只要不是死读书的学生,一定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和表达的内容。同时,这道题也可以让更多考生尊重中国古典语文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概念范畴。中国的古典语文思维就是汉字文字思维,背后有很多值得深入学习和思索的内容。
胡晓明在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专”“转”“传”三个字的含义。“专”指的是专业、专家的文章,通常写给小圈子看。这类文章需要深厚的学问和长时间的寂寞。然而,如果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专家之文,缺乏多样性和个人情感,那也不是中国文章学的真谛。
“转”指的是当前流行的微信文章,具有时效性、话题性和耸动性。虽然这些文章能迅速获得关注,但往往速朽。黄庭坚曾说:“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爱因斯坦也鼓励多读经典作品,以克服现代派的势利俗气。
最后一种是“传”,不仅是传播,更是传世之文。中国诗史上的“旗亭传唱”“老妪能解”都是借助音乐和通俗的力量,获得广泛传播。汉字的一音之转,如“专”“转”“传”,好记易懂,能够传世。钱锺书和杨联陞也曾利用汉字的优越性,讲出深刻的道理。
专家之文过于封闭,自然变换为“转”家之文;“转”家之文过于轻浅流俗,就会生出对真正传世之文的要求。司马迁的文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与天地同在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