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的陆续公布,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及家长关注的重点。网络平台上涌现出大量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包括一对多咨询和一对一指导两种模式,部分平台还推出“套餐式服务”,收费标准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然而,一些受访考生及家长反映,部分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专业性存疑,服务注水严重,甚至存在虚假宣传、服务外包、推卸责任等问题。一旦志愿填报失误,考生往往面临退款难、维权难的困境,呼吁谨慎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理性决策。
河南郑州2024届高考考生刘小米花费5000元购买了某志愿填报机构的服务,但体验令人失望。作为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纯文科考生,她希望了解一些更好就业的偏理专业,但辅导老师仅推荐了汉语言文学等文科常见专业以及会计学,甚至表示“纯文科没什么专业可选”。最终,刘小米自己搜索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询问辅导老师意见,但事后发现老师对该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该专业在大学期间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入学后,刘小米意识到自身能力与专业学习内容存在错配,感到后悔。
目前还出现了不少“AI志愿填报软件”,不少卖家打出低价吸引考生。然而,这一新兴服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湖南的一名考生反映,使用AI模型填报志愿服务的体验并不理想,AI推送的内容缺乏官方背书,难以作为可靠的志愿填报参考。业内人士指出,“AI填报志愿服务”通过技术手段缩小信息差,但对于高校就业数据、专业趋势发展及行业发展状况等情况,大模型也不一定准确。此外,市面上诸如“AI保证录取”“独家内部数据”等宣传口号,很可能是商家为吸引客户而采用过度营销手段或偷换概念的话术,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存疑。AI志愿填报服务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收集考生成绩、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山东潍坊学生王宁的遭遇更令人痛心。去年,她花费5499元在某大型教辅机构报名志愿填报服务,但服务却被外包给一家小型公司。按照机构提供的建议填报志愿后,尽管她当时高考分数高出本科线25分,最终却滑档至第62个志愿——外省的一所专科院校。王宁发现,全程和她沟通的老师实际上是外包公司的员工,并且专业度不高,需要她自己查询大量信息。填报专科志愿时,老师推荐了省外某专科院校,声称其“往年出过专升本状元”,但王宁入学后发现该校专升本难度极大。这些信息,本该由机构提前了解清楚后告诉她,结果他们提供的信息有偏差,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全由她承担。
北方某县城学生程成去年花费2800元报名志愿填报服务,分数高出本科线54分。机构辅导老师无暇悉心指导,让其自行在报考书上划出所有“沾边”的学校,甚至让其不要致电高校咨询,声称“打电话会抬高分数线”。录取结果揭晓,程成不仅未被公办本科录取,事后更发现自己的分数已超过一所未在机构推荐名单上的公办本科提档线。程成事后欲退款却被拉黑,目前还在想办法追回相关费用。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叶刚指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具有很强的人身信赖属性。若A机构擅自将服务外包给B机构,构成根本违约,考生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款并索赔。若A机构未披露外包事实或在宣传中伪称“拥有专家团队”,则可能构成欺诈,考生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对于因机构错误导致考生错失机会(如滑档至专科),若机构违约,考生可依法主张违约金。但证明未上本科的“机会损失”金额较困难。若能证明机构存在欺诈,则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
多名学生表示,即使知道自己被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坑骗了,要想退款也很不容易。刘小米说,机构只给过她一张收款回执,并且在合同中声明“不能退款”。王叶刚解释,此条款与考生有重大利害关系,若机构未尽提示说明义务,考生可主张其不成为合同内容;即使尽到提示义务,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该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机构责任,应属无效。因此,在考生一方依法解除合同的情形下,即便当事人约定了“不能退款”这一格式条款,考生一方也有权要求辅导机构退款。
治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乱象,需严格机构资质审核,加强广告宣传监管,规范服务合同文本,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形成全链条治理体系,切实保障考生权益,维护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