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北京初中生(bjczs99)整理编辑
近日,一段“家长怒进游戏群控诉”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视频中,这位妈妈偶然发现孩子晚上不睡觉在玩游戏,愤怒地进入游戏聊天群,声称自己的儿子才上初二,每科成绩都达不到平均分,指责网友带坏了她的儿子。
在视频中,这名妈妈在群里一度泣不成声,大声控诉:
“你们真是害人不浅呐你们这个群!”
“你们害死我儿子了!”
这些言论在微博上,也引起了诸多网友的讨论。
根据2010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
协会以"网瘾"来命名自己的调查报告,我国有2400万的网瘾青少年,这样惊心动魄的数字,非常让人惊讶。
甚至比专做网瘾生意的"网瘾"治疗机构一直宣传的250万或400万还要多出很多倍。
其中初中生占比23.2%、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20.5%;高中生中的网瘾占比10.1%。
你可能觉得没什么,或者不太严重,但是其实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国网民总数是9000万,而其中高达82%是青少年。
夸张一点举例,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大概有50人,假如家里都有互联网,那么其中就有至少7个人,沉迷网络...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什么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呢?
一个孩子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玩游戏,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
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
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
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
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
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
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
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些孩子,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
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的状态。
作息或性情突变
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作息或性情突变
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可以举例为,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
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
家长首先需要“反思”
当孩子开始沉迷游戏的时候,
家长首先需要“反思”
有些时候游戏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
通过游戏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
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游戏就要去反思。
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游戏,或者说成瘾于游戏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游戏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有些孩子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
孩子会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觉得太老派,无趣。
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孩子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地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地抱住游戏不放。
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
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怎么帮助孩子去鉴别这些游戏,也是父母去做的一个功课。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自己。
这个是指,有些孩子玩游戏,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游戏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游戏。
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
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
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
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
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当孩子游戏成瘾时,请正确对待Ta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已经对游戏成瘾,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专业人士,比如说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的心理咨询师。
玩游戏未必是一个归因,它可能是一个结果。它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当中,本身就需要被处理的一些情结,一些动力。
所以这一部分家长的及时求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公众号:北京初中生(bjczs99)整理编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