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重要引路人。然而,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不愿意担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象由来已久,且具有普遍性,形成了影响教育生态的“班主任危机”:没有班级管理工作经历的教师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也多表现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倦怠,经常会有辞去职务的想法。
那么,“班主任危机”诞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化解这一危机呢?
付出与回报失衡,怎能强求教师热衷班主任?
物质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责任无限、整日焦头烂额、精神几近崩溃……这是许多班主任工作的常态,也是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直接原因。
这些形形色色的原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责任重大。班主任虽然不是学校的“官”,可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思想纪律等方面却是第一责任人,且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主要靠班主任来落实。“只要学生在校,自己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班里出乱子”,相信这是不少班主任的心声。再加上现在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更加复杂、敏感,在处理学生矛盾、家校纠纷中必须要谨小慎微。长此以往,班主任容易心力交瘁。
二是事务繁忙。学校的各个部门——教务、科研、政教、总务、后勤、团委、少先队等,都是班主任的“上级”,都可以对班主任“发号施令”。安全、纪律、卫生、思想教育、学生就寝等无不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
三是待遇微薄。班主任虽然扮演着关键角色、承担着重要职责,但是物质待遇——班主任津贴却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班主任岗位长期呈现出付出与回报失衡的尴尬局面。班级管理工作责任大、工作忙与微薄的工资形成巨大反差,不得不说,这是导致“班主任危机”的罪魁祸首。
如何解决问题?三大对策对症下药
从这三大原因中不难看出,要想激励教师,解决“班主任危机”,就必须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双管齐下,逐一破解难题。
首先,要厘清班主任工作的边界,为班主任老师“减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学校要制定明晰的“班主任工作细则”,明确班主任主要承担哪些工作、不需要承担哪些工作。要尽最大努力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尽量不要打扰班主任,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活动,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尽量不要分散班主任的主要精力。
其次,要厘清班主任的责任边界,为班主任老师“减压”。班主任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繁重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更来自于其他“无限责任”。其中,压力最大的则是安全责任。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和社会对班主任要求过高,班主任更是感到“压力山大”,整日诚惶诚恐。
要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学校进一步厘清班主任的职责边界,明确班主任要对哪些工作负责、对哪些工作可以不负责。对于在校园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要承担主体责任,认真调查事故的起因和经过,对事故做出妥善处理,而不能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班主任。
再次,要为班主任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为班主任老师“增福”。班主任工作劳心、劳力,但在许多班主任老师看来,只要能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能看到工作的希望,也是幸福的、有价值的。为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和内驱力,提高班主任的幸福指数。
如改革评价机制,在评优、晋级、干部任用时,优先考虑班主任,让班主任工作有目标、有希望、有奔头;要为班主任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通过师徒结对、优秀班主任报告会等方式,让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要围绕班主任工作设计一系列活动,如有些学校设立“班主任节”,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存在感和荣誉感。同时,学校要关心班主任老师的家庭和生活,了解班主任工作中的需求和困难,及时为班主任排忧解难。
编排|庭曦
图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