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砂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洗砂废水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砂石清洗工序。这些废水通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有机物和无机盐,具有较高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SS)含量。洗砂废水的特点是泥沙含量高,悬浮物含量大,颜色呈土黄色,具有一定的粘性,长时间静止不分层,比重在1.20~1.46之间,含泥量20%~30%,pH值在6~7之间。
洗砂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洗砂废水处理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预处理:通过格栅或筛网去除大颗粒杂质,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和水质的均匀调节。
- 沉淀处理:利用沉淀池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污染物,可以采用斜管沉淀池或平流沉淀池等设施。
- 化学处理:加入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或聚丙烯酰胺,促进悬浮物凝聚成较大颗粒,便于后续分离。
- 生物处理:对于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如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反应器进一步处理。
- 深度处理:对于处理后仍不达标的废水,可以采用过滤、吸附、化学氧化分解等深度处理技术。
- 回用或排放:处理后的水可以回用于生产或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洗砂废水处理案例介绍
以某洗沙场1500吨洗沙废水处理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处理规模为150立方米/小时,每天处理10小时,总计1500立方米/日。处理工艺流程包括:
- 预处理:洗沙废水经排污沟进入平流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泥沙等,出水泵入混凝池,投加混凝剂,使废水中的杂质聚集形成矾花。
- 沉淀处理:矾花被沉淀于沉淀池底部,池底污泥通过重力管道定期排泥,沉淀池出水进入清水池,通过循环水泵回用。
- 污泥处理:沉砂池内堆积的泥沙清渣方式采用人工定期清渣,清出的泥渣运至污泥干化场进行干化,定期清出外运至洗沙场回填区就近填埋。
- 深度处理:沉淀池出水加入絮凝剂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沉淀池内的泥浆通过重力管道输送至污泥池,然后经螺杆泵至压滤机进行脱水处理,清水回到清水池循环利用,泥饼随同干化场泥渣一并外运至洗沙场回填区就近填埋。
以上案例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洗砂废水处理流程,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再到污泥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现了现代洗砂废水处理技术的高效性和环保性。
深入研究
洗砂废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
在洗砂废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无机絮凝剂
- 硫酸铝:通过中和废水中的负电荷使颗粒脱稳,进而发生絮凝反应,生成易于沉淀的大颗粒絮体。
- 聚合氯化铝:通过电中和、压缩双电层、吸附桥联等作用,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并凝聚成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沉降。
- 硫酸亚铁:同样通过中和废水中的负电荷使颗粒脱稳,进而发生絮凝反应。
- 聚合硫酸铁:具有类似聚合氯化铝的作用,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
有机絮凝剂
- 聚丙烯酰胺(PAM):通过其高分子链的吸附架桥作用,将分散在水中的小颗粒聚集成大的絮体,提高沉降效率。
-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具有类似聚丙烯酰胺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水中颗粒间的斥力,促使颗粒间架桥絮凝形成较大的絮团。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具有高效、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复合型絮凝剂
- 聚合硫酸铝铁(PAFS):结合了不同金属离子的特性,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絮凝效果。
- 聚合氯化铝铁 (PAFC):同样是复合型絮凝剂,在特定的水处理场合下使用,以提高处理效率。
在选择絮凝剂时,需要考虑废水的具体性质,如pH值、温度、浊度、污染物类型和浓度等因素。同时,有时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絮凝剂配合使用,或者与助凝剂结合,以优化絮凝效果并提升废水处理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