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梗概
杀手与捕快相遇,杀手开始醒悟想要找回失落的自己,不再杀人;捕快开始怀疑自己对于正义的信仰是否那么不容辩驳,但是命运允许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吗?
剧本完成程度:剧本已完稿
题材:古装、武侠、犯罪、动作
剧本以“归来引”为名,也是剧本的主题,而这样一个主题自然少不了“人性”的意味。当一个人经历过很多足以动摇他的价值观的事情之后,他的本性是否会发生变化,简单来说——好人会变成坏人吗,坏人只能是坏人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相信好人会变坏,而坏人很难变好,另一方面,我们又明白好坏的界限并非那么分明,这可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合逻辑之处。剧本中的家乡即象征着人性的原点,家乡可以回去,人性可以复归吗?
故事梗概
明正德年间,皇帝无道,民不聊生。 钧县是帝国南方的一座边陲小城。这座小城最近不怎么太平,接连出了两桩命案,而凶手直指黑罗刹,县衙上下暗涌浮动。 白朔生于钧县,长于钧县,亡故的父亲是捕快,他也是捕快,为民除害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追求,他对此很满意;黑罗刹是一名杀人者,不知从何处来,也没人知道他要去往何处,亡命江湖,杀人对他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他的剑就是他的道。 当黑罗刹来到钧县,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身为捕快的白朔的使命就是逮捕黑罗刹,原本这就是二人的关系。然而在一次追捕过程中,白朔也成为了追杀对象,他不得不与黑罗刹一起逃避追杀。这段期间发生的事情让白朔产生疑惑,为什么黑罗刹不杀自己,甚至还救了自己,所谓的为民除害是否就是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因为对于黑罗刹的同情,他失去了捕快的差事,当他以为这就是结束的时候,发现杀害张捕头的人并非黑罗刹,这一次他以平民的身份杀了人,也是他第一次杀人,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而朝廷却将他选入了锦衣卫,比捕快更有义务为民除害。白朔失去身份,又重新获得身份,一切似乎没变却又变了。 至于黑罗刹,我想杀人的人从没见过自己杀人时的样子,很不幸,黑罗刹看到了,而白朔是个无辜的人。在逃避追杀期间,熟悉的山歌调子唤起了他的回忆,或许是命中注定,他逃到了自己成长的那个村子,知道了当年蒙冤的真相,正当他决定接受朝廷的抓捕的时候,他发现缉拿他的人就是当年诬陷他的人,毫无疑问,黑罗刹再次用自己的剑杀了人。当一切了断,黑罗刹用自己的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黑罗刹而言一切从这个村子开始,也又在这个村子结束。
人物小传
黑罗刹(耿劲):
30多岁男性,杀手
原本是读书人,20出头时遭人诬陷,成为亡命之徒,心中一口不平之气。因其杀人惯用剑而非刀,喜欢一剑直取人性命,而异于其他杀手。此次,受巡按之托去往钧县,遭遇一系列事件之后醒悟,自尽而亡。
白朔:
20左右男性,捕快
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继承父业成为捕快,希望能够匡扶正义,为民除害。为人有情有义,但也有些少年人的憨趣。与张捕头情同父子,一次查案过程中张捕头牺牲,白朔一直以为是黑罗刹所为,立誓要为张捕头报仇,却在追捕过程中开始理解和同情黑罗刹。
胡员外(胡逑):
40岁男性,乡绅
行伍出身,为人勇猛却谋略不足,明处是一方乡绅,其实在自己的庄园里挖有暗道,私炼兵器。
王春:
20多岁男性,捕快
年长于白朔,因与白朔交好,所以和张捕头关系比较亲密。王春明面上是捕快,暗地里早已是县令和师爷的人,帮助他们和胡员外传递消息。因为害怕张捕头发现自己的秘密,而将张捕头杀害,并嫁祸给黑罗刹。
师爷(柳兼仁):
30多岁男性
与黑罗刹是同乡,正是他当年陷害黑罗刹,使其成为亡命之徒。现在作为县令的手下与胡员外勾结在一起。
阿青:
17岁少女
黑罗刹的青梅竹马,黑罗刹亲眼见证了她的逝去。
柳静安:
30岁男性
阿青弟弟,对黑罗刹心怀歉意,相遇之后告知了当年的真相。
巡按(史载道):
40多岁男性
是他请黑罗刹去钧县查明县令等人的事情。
紫来道长:
40多岁女性
是一位坤道,曾经救过青年时期的黑罗刹,武功深不可测。她的存在给剧本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氛,让情节更合情合理。
剧本片段
△白朔和王春二人右手提着灯笼走在巷子里,白朔的左手握着刀柄,王春的左手插在腰带里。
白朔:王哥,你说人真的是黑罗刹杀的吗?
△王春满脸无所谓
王春:县令大人说是就是呗。
△白朔跃跃欲试
白朔:如果让我碰到黑罗刹……
王春:我的好兄弟,咱能不能别提黑罗刹(左手从腰带里抽出握住刀柄),咱打得过他吗,我可不想遇到他,小命虽不值钱,但也是条命啊,家中还有……
△王春话没说完,白朔已经拔出了刀,用胳膊碰了碰王春,王春慌张看向白朔,只见白朔眼神向前方示意,王春朝前看去什么都没有,心下了然,翻了个白眼。
白朔:大哥你看前方可是黑罗刹
王春:我看正是那贼人,瞧着威风的狠呐。
白朔(举刀):且让我上前杀杀他的威风,抬脚就要上前
王春(上前挡住白朔):弟弟,你可还记得张叔的叮嘱
白朔(侧身):哥哥,弟弟记得的——“爱惜自己最重要”,但身为捕快为民除害是职责所在,弟弟去了。(说着提刀走到前面)
王春(拦住白朔):家中老母如何是好?
白朔:哥哥,忠孝难两全,家母便托哥哥多多照顾了(想要握王春的手)。
王春(避开白朔的手):黑夜做梦正当时,可惜现在要当差,弟弟我劝你清醒点,老母还需自己养。
△白朔还要上前接着演被王春阻止了
王春:老弟啊,戏够了啊。
△白朔正要应下,只听得远处传来救命声
△二人对视一眼立刻朝声源跑去。
△虽然是大白天,但街上的游人并不多,几个摊贩无声地站着,偶尔会有人驻足。
△酒肆里外坐了不少人,与周围的凋零形成了对比。大多是头戴斗笠,携带武器的江湖游侠,都是独占一桌,桌上放着酒菜,有些游侠干脆抱刀坐在门口,神情麻木看着前方。
△两个捕快手里拿着海捕文书经过,那群游侠见此仿佛重新获得了灵魂很快都站起来看着两个捕快。
△海捕文书已经贴好,二位捕快站在两侧,背后还有其他的悬赏告示,有些告示可以看出已经贴了有段时间了,其他告示里的凶犯画像大多雷同。
△捕快甲告示宣读告示内容:各位乡民百姓,近日一恶贼进入钧县,连犯命案杀害吴轸、李中,特下海捕文书。案犯身长七尺,留络腮胡,犯案所用凶器乃一柄三尺软剑。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
△两位捕快穿过人群离去
△众人围上前去
△铃铛作响,一位青袍道长向酒肆走去。
△酒肆已经一空,只有黑罗刹坐在暗处的角落里独酌。
△酒肆里光线昏暗,小厮在柜台后面昏昏欲睡。
△黑罗刹正在逗店里的花猫,面前几碟已经吃过的小菜和一壶茶,道长坐在黑罗刹对面。
道长:慈悲。
△黑罗刹看向道长,松开手里的猫,花猫趁势溜走。
黑罗刹(笑):慈悲,紫来道长。
道长:何不行慈悲事?
黑罗刹:我有的选吗?
△黑罗刹拿起一个茶杯给道长倒茶
道长:你相信命运吗?
黑罗刹:如果杀人就是我的命,道长如何解?
道长:我命由我不由天。
黑罗刹:如果我选择杀人呢?
道长:看来你相信命运。那么,你的命数到了。
△道长起身离去
△游侠们重新填满酒肆。
△月色下的竹林,远处的河面泛着水光,枝头上立着鸟儿,眼睛亮着监视林中发生的一切。
△黑罗刹和白朔在林间穿梭。
△几个护卫举着火把在林间搜寻。
△黑罗刹和白朔栖身躲在土堆后面,待护卫走远才起身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又有一队护卫出现,二人立刻朝另一个方向隐去。
△一队护卫的脚步走远,黑罗刹和白朔才慢慢地上爬起,隐入竹林。
△林间浮着薄雾。
△白朔走在王春身后,神情模糊,忽然加快脚步赶上王春,与王春并排行走。
△王春看了看白朔,继续向前。
△王春脚步放缓,逐渐落到白朔身后。
△白朔轻轻挑眉,并未回头。
△身后的王春从怀里掏出匕首,背在身后,加快脚步。
△匕首朝白朔右肩扎去
△白朔目光朝匕首射去
△白朔扭身以肘撞击王春手腕,白朔顺势转身向王春出拳,王春侧身,匕首刺向白朔,白朔微微侧身,变拳为掌,抓住王春胳膊向己方一拉,王春向前栽去,匕首掉落。白朔抬腿一脚将王春踢开,王春摔在地上。
△王春刚欲起身,就被白朔扑下
△白朔按住王春
白朔:是你杀死张叔?!
△王春挣扎
王春:你不是已经知道了吗!
△白朔毫不松手,甚至又加了几分力,手上的伤有裂开的趋势
白朔:张叔平日待你如何,你这样有良心吗?!
△王春的愧意很快就被狠厉代替
王春:良心有何用,他若不死便是我亡,要怪就怪他命该如此。
△白朔闻言,右手握拳朝王春脸上打去,王春左手立马抓了一把土朝白朔撒去,白朔闪躲,王春一把推开白朔,白朔倒向一边。
△王春拿起地上的匕首,朝白朔猛扎过去。
△白朔已经站起来,但是眼睛被土迷住,只能感觉到一个模糊的身影冲来
△眼见匕首即将刺中白朔,白朔低身撞向王春,王春被撞在树上,匕首插入白朔肩膀。
△白朔忍住疼痛死死扣住王春,察觉王春想要拔出匕首,白朔奋力将王春一提甩出,王春被仍倒在地,白朔拔出匕首,扎向王春,察觉王春没有挣扎,白朔才松开匕首。
△白朔躺在一旁大口喘气,双眼泛红,不知是因为沙土迷了眼,还是为张捕头、黑罗刹、王春亦或是自己。
△【Ins:黑罗刹:怕?你不杀他,他便杀你。】
对标作品
《绣春刀》
《侠女》
《无间道》
在常见的小说或影视剧之中,如果一个主角是负面人物,那么他的过去一定充满了故事,单纯的想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以纯粹的恶人——杀手为起点开始构思故事,随即想到一个自认为非写不可的画面,杀手因为亲眼看到自己杀人的画面开始动摇了自己杀人的信念,因此,剧本中存在以河水为镜,和以铜为镜的两处画面以象征照见自我,而剧本的另一主角捕快也因此被构建出来,捕快和杀手不仅是身份上的对峙,而且也是价值观上的对照,二人互为镜像。
杀手作为一个负面人物出现,作为创作者我希望他如果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也至少能得到一些理解,于是我给杀手增添了一些细节,让他看起来和典型的杀手不同,由此杀手也变成了一个有过去的人,不过这样也离构思之初的纯粹的恶人越来越远,“生活也许没有逻辑,但是故事一定有理由”。
编剧:张顾为
本项目已注册版权
〝文章声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编剧老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