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共和国血脉》研评会在京举行。该剧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中国老一辈石油工人团结各方力量,战胜艰难险阻,相继开发了玉门、柴达木、克拉玛依等大油田的光辉事迹,通过展现石油人“流血流汗不撤退,拼命也要找到大油田”的信念,全景式呈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创业史。
电视剧《共和国血脉》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2022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剧目,是为新中国建立70周年献上的礼赞,该剧于2019年6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收视成绩。
研评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解放军某部少将黎国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阿利,《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蓉,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及相关单位领导、主创代表围绕该剧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展开研讨,并给予该剧高度的赞许。
《共和国血脉》艺术成就获赞誉,现实主义题材获“无往不胜”法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评价该剧:一、视点独特。真正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没有回避当时的困难。二、该剧中田义文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在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是一个新的开拓、新的贡献,他是深入战线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进一步开拓、进一步打开的人文眼界的知识分子形象。三、万盛华团队最大的优势是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致敬历史,内容为王,最后导致片子的胜出都是从内容上胜出。立足于对我们时代,对我们革命历史的新发现,这是我们无往不胜的一个法宝。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阿利:从该剧的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剧以客观真实的艺术手法,精准地展示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和令人难忘的集体记忆,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感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冲突展示了共和国建立初年石油工业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共和国石油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禀赋,凸显了高扬主旋律的自觉创作意识。在影像的叙事、演员的表演、服装、道具、置景等制作方面都颇为考究,这部电视剧是一部全景展现新中国初年早期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一个史诗大剧,也是一部思想主题精深,艺术制作精良,观众反响热烈的好剧、
同时他也对万胜华导演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不断地讴歌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断地发出对于时代关切的历史回应和艺术的反思,不断地探寻人性中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浪漫主义的诗意情怀,不断地发现当下现实与历史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理想之美,不断地提升我们国家的革命历史题材以及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品格和文化水准。我们需要这样的导演,也需要这样的作品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共和国血脉》实际上它的血脉一个是物质血脉,一个是精神血脉。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剧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如剧中对于“川中石油大会战”出现的冒进现象,从工程师到石油师领导,勇敢地向中央领导指出川中缺乏规模开发石油的战略价值,避免了更大的劳民伤财。高小丽也对该剧提出了个人意见,如剧中工人形象塑造的较弱及过多情感戏的纠葛、反复,削弱了主线情节发展的力量感。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蓉:该剧故事脉络清晰,台词写的到位,演员演出卖力。但该剧中缺少战天斗地挖石油,表现北大荒辽阔苍茫的大场景镜头。在内容结构上,情感戏与真正讲石油的戏比例略有失调,导致内外部张力不够以及缺少的生活逻辑,如加以改善这样这部剧会更有劲,更有味。
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献礼建国70周年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解放军某部少将黎国如看完该剧颇有感慨,认为以石兴国为代表的新中国是有人用他们无悔的青春、坚定的信念,谱写了一曲新中国时代的赞歌,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石油,这就是老一代石油人他们的精神底色,也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该剧再现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提供了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我们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继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一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用共和国的血脉来滋养今天的一代人,接续奋斗,奔向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该剧是全景式展现石油工人的生活、创业、奋斗的一部作品,《共和国血脉》名字很生动,象征着繁衍与生生不息的源泉。“血脉”第一层意思指石油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层意思指人的思想之源、精神之魂。共和国血脉正是革命精神的延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认为该剧由三点值得点评。第一、精神信仰。《共和国血脉》是以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石油人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不怕困难的牺牲精神,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伟大的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歌可泣的生动的真实的事迹,彰显了石油师指战员们伟大的石油精神、铁人精神、不屈不挠的钢刀精神。第二、作品以极大的热情颂扬了以石兴国为首的钢刀连为民立命的英雄本色和无私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三、电视剧《共和国血脉》歌颂了大情、大义、大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表示:该剧呈现了工业化构型的面貌,有着一种显著的年代感。让观众透过这个影像系统而想象到遥远的20世纪50年代特有的人和事,那些外景、室内布置、人物服装、矿区景物、戈壁沙漠以及时代感强烈的标语、口号、歌曲等,都能够唤起观众的年代感。该剧精心构建了一种浓烈的青春激情和诗意氛围。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的那份初心。那个时候的初心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奋斗充分体现出来。
同时也提出了该剧不足的地方如:主要人物的言行,从军事化和农业化范式到工业化的范式的转变方面用力不够犀利,工业化三个字在全剧中的技术含量不足,表达上与当代观众距离还比较远、反面人物邱建设一再的嚣张和破坏等问题。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表示看完这部作品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情绪激奋,非常震撼,由衷敬佩第一代石油人,无论是军人也好,无论是当地的石油工人也好,他们的无私牺牲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经受了一次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洗礼。更是我们当下展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这样一个进程当中所需要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我们当下这种主题教育一种影像化的诠释、影像化的教育,确实是很受鼓舞很受教育。
该剧立意好,角度也很新颖,但是在一些人设和一些情节、细节的设置上,如果再能够遵循一些创作的规律,人物性格和行为的逻辑,这个戏可能在整个的品质上或者观众的感受上会更好更有冲击力,会带来更大的艺术效果和审美的感受。
聚焦本土特色文化,以石油之诗寻回精神血脉
陕西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贺晋东:今年是建国70周年,电视剧《共和国血脉》是2017年被陕西省列为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就是作为庆祝建国70周年的献礼片来创作、来扶持的。陕西做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有三大优势,第一个优势:陕西拥有比较丰富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化资源,第二个优势:陕西有一批像陕西电视台像万盛华导演这样的优秀电影、电视人在搞创作,第三个优势:有符合央视和各大播出平台口味电视剧的丰富制作经验。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柯仑表示六年来,我省共有33部陕西作为第一出品方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其中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11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22部。陕西电视剧这几年在全国产生的重大影响,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时代精神。其次,加强选题策划,努力推出新时代标志性作品。再者,加强政策扶持,为电视剧创作生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师小农表示《共和国血脉》从立项到拍摄、制作、播出都紧紧围绕着庆祝建国70周年这个大局,从已经驾轻就熟的革命历史题材到共和国石油建设领域,《共和国血脉》呈现出题材独特、主题突出、实景实地拍摄等三个特点,全景式展示了建国初期六次石油会战,摘掉我国贫油帽的英雄奋斗的历程,描绘了一部鲜活生动,牢记初心使命的石油工人的豪情壮志,唯物雄壮的影响群像,谱写了一代石油人艰苦奋斗,血脉相承的史诗。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朱东晖表示,《共和国血脉》这部电视剧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石油工业题材的优秀电视剧,全景式地展现新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在央视热播,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除了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地域合作、部门合作、政府与市场合作,共同打造文艺精品。
电视剧《共和国血脉》总制片人,海宁原石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涛表示原石文化自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影视内容生产要有责任担当,要有品质追求,传递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始终坚持守住文艺作品的四个底线,守住我们的文化底线、价值底线、审美底线、社会责任底线。
电视剧《共和国血脉》导演万盛华表示“珍惜每一次创作机会,是过去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英雄,他们的动人事迹,他们的伟业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也给了我今天的一点点成功。我觉得每一次拍这种戏,自己的心灵是得到一种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