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砸窗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各大媒体对此事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起初,许多媒体人和网友都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认为砸窗的人是英雄,甚至建议给他们颁发“见义勇为”奖。从一些视频来看,车内确实非常闷热,温度高达三四十度,不少乘客汗流浃背。一位50多岁的阿姨因为空气闷热几乎晕倒。黑衣男子砸窗后,有风吹进来,乘客们感觉舒服多了。此外,他们还解决了乘务员因担心担责而犹豫不决的问题。
然而,这两天有些媒体的文章引起了众怒。例如,“中国网”直接将破窗者的行为定性为情绪失控,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粗暴踩踏,所谓的“自救”行为实际上是“自戕”。文章批评当事人模糊法律底线,漠视集体安全与法律秩序。这些言论激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驳,评论区几乎是一边倒地抨击这篇文章及其作者。
文章作者不仅批评了破窗者,还指责网友们美化这一行为,认为这种论调比砸窗行为本身更危险,是一种野蛮的“以暴制暴”。不过,作者显然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经过,连事发场景都搞错了。砸的是普快绿皮车的车窗,而不是高铁。写文章前,编辑应该查阅铁总的相关文件以及应急管理救援的规定。
并非所有媒体都持有相同观点。央视指出,真正的应急处置不应让乘客在高温中煎熬三个小时。红星新闻则强调,乘客首先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第一财经认为,铁路作为服务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乘客的安全和健康。澎湃新闻引用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强调在生命面前需要变通与果断,尊重现场判断,理解乘客处境。
官方随后发表声明解释称,车内虽然闷热但并未达到立即开门或破窗启动紧急预案的程度。车内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第一时间打开了80余个气窗通风降温,并提供了1800余瓶矿泉水和900余罐八宝粥。尽管如此,该解释似乎适得其反,反而引发了更多不满。
无论反对还是支持,这次事件都将服务与管理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对列车工作人员的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