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晚上的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
你看了吗?!
燃烧了17天的平昌冬奥会主火炬渐渐熄灭
四年一度的冰雪盛会昨晚落下帷幕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将五环旗交给北京市长陈吉宁
▲2018年2月25日,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奥运会会旗交接仪式举行
冬奥会
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闭幕式上的
“北京八分钟”
有没有惊艳到你!
微博上
北京八分钟迅速攀上热搜榜第一
憨态可掬的熊猫起舞
冰上运动员领路
忽然时空交换
科技感超强的机器人同时启动……
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
用现代手法和思维
奉献了一台蕴含丰富中国文化、
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惊艳之作
北京八分钟
震撼的不只是全场观众
还有同步收看直播的网友
他们为中国疯狂打CALL
一起来看看
这段精彩的北京八分钟
一开场
24位轮滑运动员
24个智能机器人开始表演
象征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科技国宝熊猫特使
国宝熊猫和人一起共舞
上演黑科技
开始呈现中国结
用科技的方式绘画中国结
中国龙震撼全场
充满十足的科技感
奥运五环
“8分钟”背后有多少“中国制造”?
世界上最大却又最轻的熊猫木偶、可以与人共舞的机器人……这些在“北京8分钟”表演上的新技术,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的“北京8分钟”。
这“8分钟”到底有多高科技?又蕴涵着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闲言少叙,小编这就给大家科普下——
“减重”的世界上最大熊猫木偶
表演中贯穿始终的两只“滑冰”的熊猫木偶让人影响深刻。张艺谋阐述这一创作称,熊猫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形象符号,它们是文化的使者。
舞台上,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控制到非常轻。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单是给大木偶减重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我们初选的材料做出来的有七八十斤,远达不到标准,后来不断地尝试新材料,才把大木偶的体重慢慢降了下来。”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熊猫的“体重”降了下来,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唐国良说,四川和北京两地不同的气温和湿度条件都曾给他们带来挑战。“有的道具做出来在南充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一到北京来,因为气候不同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材料变硬了变脆了,根本没法用。”
为了克服“水土不服”,他们只能一次次地调试、升级,争分夺秒地改良工艺、制作道具,并要确保万无一失。“选择材料要精益求精,”唐国良说,比如LED灯的选择,看似平常,却是他们从几百种灯里优选出来的。
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
“目前从个人表演的大熊猫高度和难度及灵活度,(全世界)我们剧院创作的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最轻的。”唐国良说。
细致到微米、冰雪一样的“冰屏”
大家可以看到机器人身上装载的大屏幕使这次表演十分炫酷,移动的机器人,流动的画面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现场效果。为了体现冰雪主题,这些大屏幕也使用了新技术,最终打造成像冰雪一样效果的“冰屏”。
“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屏幕上要的效果是雪花洁白、冰花透明。这对LED显示屏技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难度。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我们以前没有过这样的产品,常规不生产的。”黄庆生说,按照导演团队的要求,单屏幕尺寸达到1.5米的跨度,两块屏长3米,如果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此外,LED屏越长,颜色的一致性越不好,到后面的灯颜色就不一样了。
为了参与八分钟演出,团队进行了专门的技术攻关,不仅生产出了规格更高、工艺更完善的产品,也同步实现了工艺的升级更新。“目前的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为了保证屏幕可以抗风扛冻,所有屏幕都经过了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了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
黄庆生说,想要这么稳定,必须把背后的卡槽做好,结构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微米计算。北京8分钟表演所提出的技术要求,也推进了这个显示屏技术的革新。
“8分钟”背后是87天的封闭训练
这精彩的“北京8分钟”,背后除了炫酷的高科技,更是凝聚着演员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
72名演员,87天封闭训练,204人导演和保障团队,12辆大货车运载的设备……只为了“北京8分钟”展示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绽放光芒。
机器人正常灯亮起
我的“8分钟”就结束了
在“北京8分钟”的整个演出过程中,有48名演员只出现在正式表演前,他们两人一组,推着机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场,机器启动后迅速下场。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每天要推800斤重道具走近千米
21号屏幕是由常睿和同伴一起推上闭幕式中央舞台的,为了尽量不让现场观众看出来,他们一身黑色紧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听到启动成功的指令,他们就算完成了这次“8分钟”演出的任务,总共上场时间不到3分钟。
常睿,今年23岁,来自甘肃兰州,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是一名推屏演员。介绍完自己,他发现了记者的疑惑。“我们就是要推着表演时用的一种设备上场,这个设备主要部分是一块显示屏。”
在北京集训的时候,他们每天要推着至少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千米。“开始推的训练屏时600斤,真正用在表演中的屏是800斤,所以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力量训练。”另外一位推屏演员刘京和常睿是校友,这次也被选中参加演出。两个人一组,一前一后,前面的人负责方向和牵引、后面的人负责发力推动。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道具出口到舞台中间,有一个近6米长的坡路,在训练中,常睿他们就着重练习如何平稳地把道具推上这个坡。
穿戴道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于广水全身罩在熊猫木偶装里,从唯一的观察口向外看,冬奥会闭幕式现场闪烁着亮光,音乐、欢呼、喝彩、闪光灯……于广水是“北京8分钟”的一名轮滑演员,他表演全程要套在几十斤重的熊猫木偶里。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第一次拿到演出道具木偶装的时候,大家觉得新奇。于广水在同伴的帮助下试着套了一下。“嚯,那个木偶头的重量直接压下来,两个肩膀就像担上了两桶水。”他回忆说。穿这身木偶装至少需要两个人帮忙,一次穿脱需要15分钟左右,在训练间隙,别的演员可以松松鞋休息,他们就只能继续套着木偶装。
“没法坐,没法靠,只能站着。”邢志伟说,有一次彩排,他们从头至尾穿着这身木偶装,大概有4个小时。等彩排结束回到宿舍,肩膀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想瘫在床上睡觉。
回顾平昌冬奥会上的中国时刻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共获得1金6银2铜。与上届索契冬奥会相比,金牌数少了两枚,奖牌数持平,但在多个项目上实现了突破。
男子项目成绩取得突破,优势项目从点到面开花结果。用一分钟,回顾平昌冬奥会上的中国时刻。
他们如拓荒者般填补了空白,书写了新历史。武大靖世界排名第一,一天内两刷世界纪录,霸气摘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
这是冰上男子项目中,中国选手首次登上最高领奖台。
用多一分钟准备一个梦想,昨晚你被“北京第九分钟”点燃了吗?
时间推回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是中国在奥运会闭幕式舞台上第一次“发言”的机会,中国非常迫切地希望将自己五千年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尽可能多得展示在世人眼前。
14年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以完全不同的面貌惊艳登场,它是高科技的、唯美的中国叙述,是向世界邀请“2022,北京见”的中国热情,是新时代的大国风范。
每个珍贵的“八分钟”,都是一次准备——准备好最好的姿态迎接下一届奥运盛会。短短八分钟的转变,背后实则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雄起,是一个民族不断追逐体育梦的努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激动人心的八分钟之后,我们有了“北京第九分钟”——这是身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的伊利专门打造的北京冬奥开启短片《准备》,用一分钟展现了17个关于普通人为梦想、运动员为心中的期许、愿景去“准备”的小故事,也代表了中国13亿人民对冬奥会的共同期盼。
多一分钟
多一份准备
小女孩在准备一位偶像,为将来在冰面上闪耀全场;
老大爷在准备一门外语,为北京2022尽一份力;
北京2022在准备装下13亿人,13亿人的欢呼和期待。
作为冰雪运动起步较晚的国家,这一次中国用多一分钟、多一份准备全面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
或许以前的你没有听说过雪车,这个从1924年首届冬奥会起就已纳入正式比赛的运动项目,但直到这次平昌冬奥会,中国才首次参与到这个项目的竞争中来。成立至今才短短三年的中国雪车队,就登上冬奥会的舞台,接受世界的考验。今年冬奥的跳台滑雪女子标准台、男子四人雪车、男子双人雪车、男子钢架雪车、单板滑雪女子平行大回转和自由式滑雪男、女U型场地技巧共7个小项都是中国队选手第一次亮相,走向大冰雪,中国在准备;
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的比拼中,除了日本蝉联冠军的羽生结弦,我们更看到了中国的金博洋,虽然开场失误,最终只拿到第四名的成绩,但也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男单花滑的最好成绩。小将李靳宇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平昌冬奥会上的首枚奖牌,高亭宇滑出了34秒65的成绩拿到铜牌,这也是中国男子速滑历史首枚奥运奖牌。为了中国的荣耀,后起之秀在准备;
尽管此次平昌冬奥会遭到大家吐槽,但为积累经验,更完美地呈现2022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分三批派出147名观察员、分5批派出41名实习生赴韩汲取平昌冬奥会办赛经验,与平昌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实战,这是冬奥组委会的准备;
省钱,也成了中国办冬奥的一大准备。没有“大手笔砸下去的钱,一次比赛后就荒废了”的担忧,中国要示范“奥运史上最省钱”方案,高效、可重复利用的理念渗入筹备的方方面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场馆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变身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馆;首钢园区老旧的厂房利用作北京冬奥组委将办公区,打造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体育中心。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向冰雪运动。据统计,2016年中国共有646个滑雪场馆,新增78家,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13.73%。当然要想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除了政府的引导,还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助力,如伊利深挖民众痛点“冰雪第一次”,通过活力冬奥学院为大众打造完美冰雪初体验,让更多国人爱上冰雪,带动中国全民参与冰雪运动。
4年后
中国队在主场将有哪些精彩表现?
我们拭目以待!
2022,北京欢迎你,
2022,我们相约北京!
部分材料来源于青春山东、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