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王海推开办公室的门,熟练地从衣柜里取出那套“工服”——这是他的“二手烟专用装备”。衣服早已浸透了焦油味,他迅速换上,等待同事们的到来。在这个四人办公室里,王海是唯一不抽烟的人。而他的三位同事,从清晨到傍晚,随时可能点燃一支烟,让狭小的空间瞬间烟雾弥漫。忍了一年多后,王海终于戴上防毒面具,成了公司里最“另类”的存在。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2025年的主题是“拒绝烟草诱惑,对第一支烟说不”。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并非主动选择吸烟,却被迫成为二手烟的“隐形受害者”。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二手烟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致癌物。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非吸烟者罹患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尽管我国多地已出台控烟法规,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在办公室、餐馆、车站等场所,二手烟依然无孔不入,多数人选择默默忍受。我们采访了3位勇敢向二手烟说“不”的人,他们分别借助防毒面具、手机镜头和投诉电话,对抗这个“沉默的杀手”。
王海在河北省的一家国企工作了7年,前年开始戴防毒面具上班。办公室人员调整后,连他在内一共4个人,其他3位同事都是“老烟枪”。他们抽烟完全不看时间,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5点半下班,随时都可能点上一支。更夸张的是,有时候其他部门的同事过来谈事,还会互相递烟。忍了一年多后,王海受不了了,戴上了防毒面具。他对他们说过,最好出去抽烟,但他们就当没听见一样。对他戴防毒面具的事,更是熟视无睹。
讽刺的是,公司明明有禁烟规定,办公楼里也设了专门的吸烟区,但根本没人当回事,也没见谁因为抽烟被处罚过。全公司300多号人,现在都知道公司有个天天戴着防毒面具上班的“怪人”。王海还在办公室的衣柜里放了套“工作服”,专门上班时穿的,已经充满了焦油味儿,下班前再换身衣服,这样回家减少身上二手烟带给孩子的危害。但是头发上还是会有味道。出差时要和抽烟的同事同住,他只能整晚开着窗户和新风系统,基本睡不好觉。
领导也抽烟,但是他会在指定的吸烟点抽。有一次去领导办公室“躲烟”,领导开玩笑说,“要不你也学学抽烟,打不过就加入吧。”这话让人哭笑不得。更讽刺的是,公司主营业务就是生产烟气脱硝环保设备。每天戴着防毒面具上班的王海,活像个行走的烟囱。
王海把戴防毒面具的照片发到网上后,引发不少网友共鸣。有人求购买链接,也有人建议在办公室放空气净化器。有人开玩笑说两个最不可能实现禁烟的地方,一个是足球场,另一个是火车站。但王海经常能在体育场的男厕所里闻到烟味。体育场安检很严,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把香烟和打火机带进去的。
上个月王海去山东一家大工厂出差,人家那才叫真禁烟:严禁携带香烟和打火机入厂,查到就罚款。他认为,禁烟能不能落实,关键还得看企业领导的态度和决心。上周办公室刚刚调过来一个内勤部的女生,她把员工手册中的禁烟制度翻了出来,告诉他们公司的考核扣分制度——如果查到流动抽烟一次扣两分,工资比例按98%发放。她告诉他们,如果不遵守,她真的会去举报。现在办公室三个人都到吸烟室抽烟了,也算把他拯救了。看来,在禁烟的过程中有时也必须用一些强硬的措施。
菲菲现居浙江省杭州市,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她和老公去家附近新开的烧烤店吃饭。一进门她就闻到一股香烟味,特别呛。两个服务员站在那儿不敢管,估计是怕得罪客人。菲菲看不下去,直接走过去跟抽烟的人说:“店里不能抽烟。”那桌五六个男生,有两个在抽,还算配合,说不抽了。其中一个男生问她:“我刚点的,抽完这根行不?”她说不行,要抽得出去抽。
菲菲不喜欢旁边有人抽烟,一来是因为对烟味敏感,二来是觉得对身体有害。以往在外面吃饭遇到抽烟的人,她都会进行制止。那天他们吃完饭结账的时候,发现那两人又抽上了。菲菲过去又说他们,结果他们不乐意了:“别人也抽,你怎么光管我们?”她一看,旁边那对小情侣里的男生确实也在抽。菲菲拿出手机拍下来——想打12345投诉室内抽烟。那男生开始还对着镜头比耶,拍完突然翻脸,说她侵犯肖像权,要告她。
之前抽烟的那桌人开始冲她嚷嚷:“如果不想闻烟味,为什么要出来吃饭?”他们越骂越难听,菲菲报警了。警察一进门就找店主,说店里没贴禁烟标志,是店主的责任。但来的警察又说杭州有些地方是可以抽烟的,最终解释权在店主手里,建议他们换家店吃。菲菲回家后越想越不对,查了《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确定杭州的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后,她又报警了。要求之前出警的警察跟他们回店里。那几拨人还在,店里烟雾缭绕的。警察看完条例后,挨个跟抽烟的人说明情况。但他们还在骂人,警察把他们带到派出所调解,折腾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他们没接受对方道歉。
菲菲把那天的视频打码发到网上,过了几天就上热搜了。支持她的人占到了九成,也有人指责她没事找事。这恰恰证明了她那天坚持的意义。有网友评论,她所在的城市很难禁止室内抽烟,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端着碗躲得远远的。还有网友羡慕她拥有说出来的勇气,“容忍的人多了,他们就有恃无恐。”
“公共场所禁烟保安”现居广东省东莞市,从小就特别讨厌别人抽烟,因为他爸就是个老烟民,可以说他是在二手烟里“腌”大的。小学语文课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他还真情实感劝他戒烟。结果他一句“小孩子懂什么?别没大没小的”就把他打发了。不光是他爸,过年走亲戚的时候,那些叔叔伯伯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他躲都没地方躲,简直就是二手烟专业户。
后来他大学毕业离开家,自己能赚钱了,说话也有分量了。现在他爸抽烟都知道躲着他了,一般都是跑去厕所抽。他目前住在东莞市,广东的茶楼里很多阿伯阿婆爱吸烟,他见到都会上去劝。他不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吸二手烟才劝阻,希望大众能有更为普遍的禁烟意识,大家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生活在没有二手烟的世界里。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屋子里烟味太大,他会一桌一桌去劝,哪怕离他的桌子较远也会走过去。最多的一次,一顿饭劝了七八个人。他感觉自己好像一个保安,所以后来干脆把社交平台昵称改成了“公共场所禁烟保安”——保卫他人不吸二手烟的平安。去年他把一次劝阻失败的经历发到网上,没想到被很多人点赞评论。原来这么多人都讨厌二手烟,只是平时不敢说。
劝了这么多人,他发现八九成的人会听劝灭烟,剩下两成得让老板出面。有些网友劝烟时假装孕妇或者哮喘患者,他不太赞同。不是只有病人才有资格拒绝二手烟——每个人,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不”。现在越来越多人敢反抗二手烟了,所以他经常在账号上教大家怎么投诉。大家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小程序给12345进行投诉。他整理了18个有禁烟条例的城市,就算没有单独禁烟条例,省市卫生条例里一般也有相关规定。这些都是大家劝阻和投诉吸烟的依据。
投诉确实有效果,有些餐馆被投诉后,立马贴上了“禁止吸烟”的标识,经营者也开始重视禁烟。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广州有家茶楼他去了三次,第一次投诉后店家设置了吸烟区,但存在明显问题——无烟区面积仅占整体的四分之一,且与吸烟区之间缺乏必要的物理隔断。每次投诉时,他都会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或卫生健康部门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然而,即便他向监管部门举报餐馆内的吸烟行为,并附上现场照片作为证据,得到的回复也是“必须在巡查时发现吸烟行为才能罚款。”最终,执法人员能做的仅仅是口头提醒商家,这种处理方式令人失望。
在查阅各地控烟条例时,他曾对北京、上海的严格政策颇为向往。但两地网友的反馈却显示,即便在这些一线城市,街头巷尾仍时常飘散着烟味——公交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违规吸烟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问题的核心在于,尽管法规已经出台,但执法资源不足、执行力度疲软。评论区不少网友分享了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和新加坡。这些国家通过高额罚款和严格执法,杜绝了公共场所的吸烟乱象,走在街头几乎闻不到一丝二手烟。相比之下,我们的控烟政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