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公里外一道火光划破天际,印度飞行员甚至未能捕捉到敌机的影子,其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便已在长空折翼。这并非虚构场景,而是印巴冲突中歼-10C战机横空出世的真实战果。
印度媒体曾狂妄宣称:若无歼-10C,印军凭借压倒性优势,完全可以“压着巴铁打”,甚至给巴基斯坦带去“毁灭性打击”。然而,正是这款中国战鹰的出现,将印度精心策划的“碾压”剧本彻底撕碎。
印度此次行动可谓处心积虑,志在必得。他们集结了72架精锐战机,组建了以法国“阵风”为主攻核心、苏-30MKI和米格-29提供掩护、米格-21及以色列“苍鹭”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豪华打击群。印军的目标清晰而冷酷:并非寻求空战对决,而是企图利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在巴基斯坦防空火力圈外发起突袭,直接摧毁巴方空军基地和关键军事设施,制造一场“火光冲天”的胜利。
印媒对此信心爆棚,分析逻辑似乎无懈可击:布拉莫斯导弹射程高达300公里,而巴基斯坦当时主力空空导弹霹雳-15的公开射程仅145公里,美制F-16的有效拦截距离更被压缩至80公里。在印军看来,凭借这技术代差,他们完全可以在巴方导弹鞭长莫及的安全空域从容发射导弹,然后全身而退,将毁灭性打击精确送达目标。“没有歼10C,一切都将顺利进行”,这句断言体现了印方对自身优势的深信不疑。
战场没有“如果”。当印军庞大编队气势汹汹扑向既定目标时,歼-10C携带着霹雳-15E导弹,在预警机强大信息支撑下,于180公里超远距离悍然开火。这一击彻底颠覆了印军的所有精密计算。歼-10C在印军飞行员尚未目视发现敌机前,便已完成锁定与发射。“阵风”折翼,编队瞬间陷入混乱。美方匿名官员事后也不得不承认:“高度确信歼-10C至少击落一架阵风。”巴空军将领总结道:“没有歼-10C和霹雳导弹,我们不可能在数量劣势下取得如此战果。”
顷刻之间,六架印军战机被击落,印军引以为傲的“碾压”计划被撕得粉碎,仓皇撤退成为唯一选择。面对铁证如山的战场损失,巴方甚至详细公布了被击落印军飞行员的信息,印度官方却顽固地拒绝承认失败,不仅严词拒绝法国达索公司介入调查,更在全球范围内派出“宣讲团”,竭力鼓吹一场虚幻的“大胜”。
这种自欺欺人的背后是政治考量与实力误判的复杂交织。一方面,印度政府意图通过对巴“软柿子”的速胜来转移国内尖锐矛盾、凝聚民心;另一方面,其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庞大综合国力,也使其难以接受在精心准备的突袭中折戟于“弱小”邻邦的事实。
印媒哀叹“印军完全可以在战斗中压着巴基斯坦打,但就是因为歼-10C出现改变了战斗走向和结局”,这句话恰恰暴露了其战略思维的致命盲点。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体系对抗与关键节点的技术代差足以瞬间逆转战场天平。歼-10C与霹雳-15E组合展现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正是这种代差的体现。它无情地宣告:依赖纸面数据、沉醉于“数量碾压”的陈旧思维,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空战中不堪一击。
歼-10C在克什米尔上空的雷霆一击,不仅粉碎了印度志在必得的“毁灭性打击”计划,更在南亚战略棋盘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砝码。它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任何试图以绝对优势“压着打”的霸权心态,都可能被锐利的技术锋芒刺穿。印度与其沉溺于“没有歼-10C”的幻想,不如直面现代战争规则已变的现实,真正的实力永远建立在清醒认知与持续创新的坚实根基之上。当歼-10C撕裂的不只是印度战机,更是其傲慢的军事神话时,南亚的天空已悄然改写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