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央媒《检察日报》“法辩”专版下连发3篇长评,对孙杨抗检事件做出了观点评述。
其中 “无视规则将会承担相应后果”和 “商业比赛不能与国家荣誉捆绑”两个大字标题,更是彻底表达了官媒对此次事件的态度,而这一理性态度也被无数网友大加赞赏。
此番报道距离孙杨事件结果宣布不过6天。
6天前的2月28日,虽然国际体育仲裁法院宣布孙杨禁赛8年,但国内大部分网友仍对孙杨被冤枉坚信不疑。
而仅仅一个星期,事情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普通网友到官媒、主流媒体似乎也都悉数“反戈”,孙杨本人也亲历了如何从天堂坠至地狱。
不过皮哥却认为, 孙杨事件的反转,背后不是墙倒众人推,而是理智战胜了情绪。
一、无视规则的本质
1991年出生的孙杨今年已29岁。
不管过往成绩再辉煌,但这一年龄都代表着职业生涯步入尾声,不过按计划他还是准备参加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也一度是中国奥运代表团旗手的热门人选。
两年后的亚运会将在他的家乡杭州举行,作为杭州的一张名片,孙杨应该要拼到亚运会结束之后才退役,届时他的名字将和刘翔、姚明、李娜并列,成为21世纪中国最伟大运动员之一,以最为英雄闪耀的形象载入历史。
可是这一切,在2月28日戛然而止。
尽管孙杨一方提出要继续上诉至瑞士联邦法庭,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想要翻盘几乎不可能。
联想到此前一年半时间中,从主流媒体到网友都一边倒地宣扬“孙杨被冤枉”,现在国内的声音在官媒的推动下回归理智, 也没人去纠缠“孙杨是否真的服药”,在这起事件中是否服药从来都不是焦点,主要的争议点在于孙杨“暴力抗检”前后的一系列操作。
央媒三评中第一篇也提到了 “无视规则”,这四个字是对孙杨“冲动性格”的概括体现,而这一性格问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普通大众对孙杨的印象是高大帅气的奥运冠军,可稍微了解孙杨的人就知道,抛开奥运冠军的光环,场下的孙杨是个被惯坏的“巨婴妈宝男”,他做的事常常“不靠谱”。
就说这次禁赛结果出来之前,都火烧眉毛了,孙杨依然自我感觉良好。
三个多月前他还志得意满地参加综艺《吐槽大会》,节目上拿抗检事件开涮。
按照时间推算,孙杨当时应该已经参加完了11月中旬于瑞士蒙特勒举办的听证会,从现在流出的视频资料看,当时他和团队的表现可以用灾难性来形容,可他在综艺节目里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让人着实看不懂。
半个月前,他还开着宾利给检查站送去了八箱牛奶、方便面,尽管爱心不分贵贱,但相比别的明星几十万上百万的捐款,他这场秀花费不到一千,让人着实尴尬。
再往前推,孙杨干过的“不靠谱”的事儿就更多了:
无证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动手打教练,领奖时拒穿赞助商衣服,和傅园慧抢队医,豆瓣上亲自下场黑宁泽涛,私生子事件,综艺节目上各种低情商言论…每个事件细说起来都能让吃瓜群众嗨翻天。
不过对于孙杨这个级别的运动员来说,这些黑料都是隔靴搔痒,毕竟运动员靠实力说话,孙杨参加了几百场比赛,拿下过数十个冠军,是无可争议的华人之光。
可是这一次的黑料不同于以往,禁赛八年直接触动了孙杨的根基,尽管孙杨被安的罪名是不配合药检,他过往的成绩得以保留,但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他嗑药了,为避免身败名裂,只能两者相较取其轻,选择了暴力抗检;
另一种是他蛮横惯了,这次又任性了一次,暴力销毁了样品,也就是央媒说的“无视规则”。
但对于他这种级别运动员,即使生活里再无法无天,对于药检这么重要的事也不可能当儿戏吧,况且他在药检时还和队医进行了沟通。
所以不管孙杨这么做的动机是哪一个,孙杨的性格问题都是无法避开的间接答案。
二、商业比赛与国家荣誉的捆绑
孙杨团队显然对这件事的严重性准备不足,一个运动员,只要实力在荣誉在,其他事都不叫事儿。
比如马拉多纳,吃喝玩赌样样都沾,但凭借86年世界杯的精彩表现照样是“球王 ”。
但一个运动员一旦和兴奋剂沾边就会遭遇灭顶之灾,比如七届环法自行车赛冠军阿姆斯特朗,曾是抗癌斗士被人传颂,却终因小小的兴奋剂身败名裂。
2月28日,当禁赛处罚出来时,孙杨团队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们极擅长煽动情绪,操纵言论,比如去年就活生生将孙杨抗检事件变成了一场爱国事件,孙杨受辱就是中国受辱,霍顿拒绝和孙杨合影就是不尊重中国。
但这一次孙杨最擅长煽动的情绪却最终反噬了他自己。
2月28日禁赛结果出来当天,整个中国泳坛沉默,只表示一直反对兴奋剂的使用,连一向护犊子的央媒也只是支持孙杨继续上诉,态度也暧昧许多。
那时微博评论里大多数还是支持孙杨,“国外迫害论”还占主导,孙杨当时若能及时对无视规则的“暴力抗检”行为进行道歉或许还能挽回一些颜面。
可他蛮横惯了,自以为即使事情发生了,过去煽动言论的那一套依然能奏效,于是微博亲自下场和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硬刚。
一套操作下来,生生拔掉了自己的呼吸机,让自己彻底丧失了呼吸权,也让自己和妈妈沦为群嘲对象。
三、孙杨到底做错了什么?
《检察日报》第三篇文章提到了评判孙杨事件需借助“三双慧眼”,强调“公平竞赛意识、规则理性和证据理性”,我们也将孙杨团队事件前后的行为整理为四方面,客观还原这一段时间孙杨方面在操作上到底有哪些不足。
第一,找错了主战场
微博上,孙杨寻章摘句,找了若干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力证自己的清白,却被网友一句话怼回去了:这么多有力的证据为啥不交给法官,却交给网友?真把微博当法庭了?
几天后孙杨参加听证会的9小时视频流出,在听证会上,孙杨一方却唯唯诺诺,答非所问,让翻译小姐姐几乎崩溃。
孙杨方原本想利用信息不对称争取国内的同情,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这次信息透明了,微博上和听证会上两张面孔让人啼笑皆非。
第二,关键问题没理清
《检察日报》在第三篇文中提到 “孙杨一方的事实和证据本身就不够有利兼有力”,这是一个很客观的说法,孙杨团队应该也对此早就有了清醒认识,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利前提下,孙杨一方仍无法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妥善回答。
比如18年的那次飞检,提前预约好的时间,孙杨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晚了一个多小时,怎么解释?
检查期间多次喝水小便,无视药检官阻拦,怎么解释?
孙杨之前接受了同样的检测多达60次,都未提出过异议,这次却一反常态拒绝配合,还砸坏了样品,怎么解释?
这些关键问题,孙杨一直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样子像极了没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努力寻找借口的学生。
第三,对尿检员的身份的质疑
孙杨质疑对方身份更是吹毛求疵,一个尿检员,说白了就是看别人尿尿的,需要什么资质?除了出示身份证,还要出示看尿证不成?《检察日报》文章中也评述孙杨这一理由 “很难获得理性的认同”。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个尿检员还是孙杨的小迷弟,为了帮助孙杨,又或是出于其他原因,不惜作伪证,写下证言,称自己只是个建筑工人,不具备相关资质。可后来官方文件证明这个建筑工是完全具备验尿资质的。
孙杨是怎么样让建筑工自己打脸写下证言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直接把证言发到微博上,连建筑工的身份证号都不打码,让对方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同时还陷入到被人肉暴力的风险中,这一招高低不论,但着实不雅。
后来所有一线证据全部透明后,孙杨团队意识到自己玩脱了,才很快将为自己辩护的微博删除,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让他彻底失去民心。
而讽刺的是,孙杨对尿检官的资质各种挑剔,却在听证会上临时换翻译,新翻译连资质都没有直接冲进了法庭,惊得法官说出了guy这种口语词,只得当即宣布休庭。
第四,孙杨母亲“捅了马蜂窝”
孙杨母亲的一系列发声,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事件给孙杨带去的负面影响。
她在媒体前大吐苦水,说庭审官不给自己时间陈述,可事实上她在法庭上完全自说自话,和买菜大妈吵架差不多。
庭审官只让她回答是与不是,她却絮絮叨叨,又是说孙杨训练如何辛苦,又是扯他为国家如何争光,说不到点子上去。
如果说孙杨母亲在听证会上表现失态是因为经验不足,那她之后的表现才真正把儿子推进了火坑。
禁赛令发布后,孙杨母亲发布了朋友圈,她完全破罐子破摔,直接捅出了孙杨14年服用禁药被禁赛幕后的事,这是要扯掉中国泳坛的底裤啊,这条朋友圈被外媒引用,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也就是这一波操作,让官媒决定放弃孙杨,这对奇葩母子,拔出萝卜带出泥,谁知道还会捅出什么事儿来!
所以本周三《检察日报》连发三篇文章斥责孙杨,既可以认为是事件“意外”进程下的必然发生,也可以说是孙杨自食其果,不过皮哥更愿意将其视作舆论理性的回归。
不管过程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孙杨已经彻底从宠儿沦为了弃儿。
如果说之前网友的倒戈是将孙杨推进了棺材板,央媒的这次发声就是给棺材板钉了许多钉子,孙杨想要翻身几无可能。
一堆质疑声中,依然有人为孙杨鸣不平,他们仍觉得这不过是墙倒众人推,今天骂孙杨的人明天一定会向他道歉,“不要听风就是雨,想想当年的刘翔! ”
但皮哥觉得,孙杨和刘翔不具有可比性,当年刘翔退赛是受了伤,是不可抗力,他受伤退赛没错,他错的是不该为了商业合同隐瞒不能比赛的事实,但这些过失相比他的荣誉而言不足挂齿,况且刘翔也是局中人,很多事他不能做主,他职业生涯获得的冠军是清清白白的,所以才能在民众恢复理性后得到翻案。
而孙杨这次却很不一样,前后操作都是自身主导,他很难撕掉“暴力抗检”这个标签了,多年后谁想替他翻案,只要放出那场听证会的录像就得沉默,他的荣誉簿上的污迹想要擦去,除非有对他实质有利的新证据被曝出。
从2018年9月4日抗检冲突发生至今,已过去了1年零6个月,中间的曲折即使开了天眼或许也不愿相信。
皮哥内心很复杂,如果说孙杨抗检事件是一部电影,这本来应该是一部光伟正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孙杨是匡扶正义的英雄,霍顿是第一大反派。
可演到最后却来了个大反转,反派开始“逆袭”,而过往的英雄似乎也将要落个身败名裂。
好看的电影,可悲的现实。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